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民族工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33 题号:584564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   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三   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四   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

材料五   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对甘蔗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栽培甘蔗,并榨蔗汁作为饮料饮用。《楚辞》中关于甘蔗的记载说明我国不仅早有甘蔗栽培,而且还已经掌握了甘蔗的加工利用。唐玄宗在位时期出现了专业的糖坊和糖商,已能生产砂糖和冰糖,食糖也开始远销到日本、波斯、罗马等地。宋朝时,甘蔗制糖得到大力发展,南宋时蔗糖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明代已经采用把糖膏放在瓦馏中淋水分蜜的方法,并开始根据分蜜程度将白砂糖分为五个品级,这是我国在制糖技术上的独特创造。

——摘编自季羡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掠夺,致使我国蔗糖业每况愈下,从蔗糖出口国变为外糖倾销地。19241930年,我国每年平均进口白糖60万吨,19311937年,每年平均进口约30万吨。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产糖量有减无增,而进口糖量有增无减。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中国内地机制糖厂年产糖3万吨,加上生产的土糖17万吨,合计食糖年产量也就20万吨,在当时世界产糖国家中排名第26位。

——摘编自周可涌《中国蔗糖简史》

材料三   19781992年的14年间,食糖年产量增加到了79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8.59%,人均食糖占有量增加到6公斤。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制糖业也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摘编自连学智《中国糖业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糖业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糖业“每况愈下”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糖业发展的意义。
2021-02-05更新 | 1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2年,在“一·二八事变”的冲击下,沿海地区金融市场濒于瘫痪。人们纷纷收藏银两,抛出银元,影响国家经济。南京国民政府把握良机,顺应改革呼声推动“废两改元”。19333月,国民政府将上海铸币厂更名为中央造币厂,并颁布《废两改元令》,规定以上海市面通用银两715厘合银元1元为法定换算率,所有银行钱庄均应以银元为本位币,并具体规定银两银元换算办法。8日,政府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及《银两银本位币换算计算法》,规定银本位币之铸造,专属中央造币厂;银本位币定名曰元,总重26.6971公分;凡公司款项及一切交易,以银本位币元为单位,用银币收付。上海顺利实施废两改元后,政府决定将改革在全国实行。上海、汉口、天津等处银业公会决议遵令办理,上海重要外商银行如汇丰、花旗等,亦支持改元政策。9月,财政部令中外银行钱庄,将库存宝银汇报交送中国银行、中央银行或交通银行,兑换新币。1935年,银两制度终结,新制度顺应了世界货币与经济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废两改元”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废两改元”的意义。
2021-03-11更新 | 1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其一格的货币文化。先秦时期的货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秦统一中国后,中国货币主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明代,白银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到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道到破坏。(低处种植桑树、梅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白银大量外流,为解决财政危机,王茂荫主张“定数”发行“纸钞”以“辅银”,允许民众持商号银票兑换现银。但其主张被诬“利商而不立国”而遭咸丰帝“严行申饬”。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通过了购买白银法案,引发国际银价暴涨,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孔祥熙主张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放弃银本位制,实行法币改革,后来法币与英镑和美元确立固定汇率。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趁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的大量流入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王、孔二人解决“白银外流”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2017-06-04更新 | 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