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发达的古代农业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7 题号:586235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观察中国大历史,有两种不同的中心观,一种是中原中心观,以华夏-汉民族的中原文明为尺度,衡量历史与文化的大变迁。中原中心观预设了文明的汉文化/野蛮的胡文化之二元对立,似乎中国的进步就是中原文明如何同化周边蛮族的历史。以中原中心观思考南北问题,很容易陷入大汉族主义的陷阱。
另一种是拉铁摩尔提出来的长城中心观,将长城之内的农耕民族与长城之外的游牧民族作为两个平等的文明共同体,考察二者之间的交往与斗争。长城中心观注重的是北方边疆(塞防)地域两大民族的互动历史,但对南方边疆(海防)是其研究的盲区。自南宋特别到了明代之后,瓯闽粤的海洋文化开始崛起,成为思考中国不可忽视的因素。
指出材料中包括的中心观,并逐一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提取的信息准确简明,分析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中国古代有很多因素影响传统农业的发展,它们或起到促进作用,或起到阻碍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土地被视为最受青睐的财富,大概不仅反映了人们所公认的真理,即土地可以永存不灭,而且还反映了一种实际需要。司马迁有一段详细的讨论,探讨了从事贸易活动的一般理论,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强调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当时的人是将粮食视为基本商品的。…因此,对工商业发展所施加的遏制,不仅降低了非农业活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而且还驱使资本转而购买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资源。

——许倬云《汉代农业》

材料三   万历前后,潞王在湖广有田四万倾,福王在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有田二万顷,其他藩王都占有大量土地。官僚、地主占有土地也十分惊人。江南有的“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大官僚严嵩、徐阶各有田二十多万亩。其他万亩、千亩的地主,数不胜举。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1)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及其在汉代发展的表现,并概述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及其根本目的,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指出中国古代主要阶级力量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综合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2022-10-29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托。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序号史料说明
史料一馆藏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人面鱼蚊盆
史料二
《齐民要术》书影
史料三敦煌壁画
史料四民国二十五年蒋介石日记

提取史料信息,并分别说明其对历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2020-12-28更新 | 3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耕区扩展图

中国历史上经济区一般区分为内地农耕和边疆游牧、渔猎两种类型,这个结构基本稳定,但唐宋时期有较大变化。清代西北、东北等区域的农业也发展起来;以江南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在农业生产、人口数量、商品经济、新生产方式、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方面明显大于其他地区,但这也恶化了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形势。

——摘编自邹逸麟《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及其意义》

材料二   中世纪的英国经济以农业、畜牧业为主。16世纪前后,地区分化增强:东南部得益于伦敦的政治特权,有发达的农业、商业;西南和中部以毛纺织业为主;北部明显落后,但有初步的棉纺织业、冶铸业、煤炭业。19世纪,建立在地区分工之上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西北部最发达,以工业为主;东南部以伦敦的金融业为中心,为工业提供资本,其它地区逐渐衰落。

——摘编自钱乘旦总主编《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时期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英国经济区域发展的变化及其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经济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1-03-15更新 | 2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