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义和团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5870001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1862年。江西巡抚沈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问: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答云: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利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综合题
十年之变局
吾侪今日,处共和政体之下,追忆十年以前,……虽国势之颠危,民情之锢敝,犹不免为五十步百步之观,未能逾十年小变之常例。而五千年来专制帝王之局,于此十年中为一大结束;今后亿万斯年之中华民国,乃于此时开幕。则非十年以来之小变,实五千年以来之大变。而不可以常例论矣。
此十年之变局,不特在吾国历史中,为上下古今时势转移之枢纽;即在世界历史中,亦为东西两洋文化交通之关键。盖十年以前,欧洲之文明,输入我国者,仅物质科学之一小部分;精神科学,殆付之等闲。至政治上之思想与学说,尤为守旧者之所嫉视。虽仇洋之气焰,既因巨创而渐消;而革新之精神,犹为群顽所阻遏。鼓荡之而消融之,使欧洲政治上之原理,得移殖于东亚大陆之上,则固自近十年始也。他日者,因两文明之结合,辟伟大之境域于精神界上,故不能不以此十年为孕育胚胎之时代矣。
——杜亚泉《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1913年1月
问题:
(1)文中的“仇洋之气焰”与“巨创”分别指什么?
(2)概括杜亚泉文中观点。
(3)你如何看待杜亚泉眼中十年以来中国之变局?
2016-12-13更新 | 9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沉沦与抗争双重变奏的历史,在屈辱中抗争奋起,争取民族独立、民主和富强,实现国家的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1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①②两处的侵华战争名称,并分别指出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

材料2:《申谕英夷告示》“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

材料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失台。”“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材料4:“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2)材料2、3、4反映的历史主题是什么?依据材料和所学列举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2个以上典型史实以说明该主题,由此你能得出的历史认识或结论什么?

材料5: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国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3)根据材料5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2017-12-10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之“瓜分中国”一事,若以该国现刻武备之虚弱,财源之枯竭,政象之纷乱而论,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现在所欲问者,只是各国对此问题,究取何种态度。俄国方面,因占领满洲之故,在最近期间,当可心满意足。假如现在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英国取得长江流域一部分,德国占据山东,则中国方面实无力加以阻止。因此,我们对此问题,必须十分注意,倘或一旦列强对于瓜分之事,果有妥协之望。

材料二   但余对于此事,却认为绝对不能实现。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日本方面对于德国之据有山东,则认为危险万分。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势难坐视。至于美国方面,更早已决定,反对一切瓜分之举。俄国方面若能听其独占满洲,毫不加以阻扰,则该国对于他国之实行瓜分中国,当可袖手旁观,盖彼固深信,各国对于此事,彼此之间必将发生无限纠葛故也。因此之故,急欲促现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

——摘自《瓦德西拳乱笔记》(1901年2月3日条)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政局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认为瓜分中国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此,你有何看法?说明你的理由。

2018-10-28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