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民族工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4 题号:58710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30 年代的大萧条破坏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财政和商业网。随着国际合作中止,政府转向求助于它们自己的资源和成熟的经济民族主义。通过征收关税,制定进口限额等措施政治家们希望使经济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但在全球互相依赖的时代,这一目标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经济 民族主义不可避 免地取得了相反的结 果。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20 世纪20-30 年代苏联大事年表
年份事件
1929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导引进技术工作; 10月签订70 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外国专家近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共派遣2000 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1933年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 亿卢币;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 
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1935年苏联与法国建交,出现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

——据《苏联经济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摘编


材料三     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3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民族主义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经济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取得了相反的结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 世纪20——30 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开始于美国的大危机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经济危机,上任伊始的罗斯福先后向国会提出数十个法案,引起了最高法院的强烈不满,频频以“违宪”要求罗斯福撤回提案。但奇特的是,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并未弹劾总统,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率制总统权力……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成立各类委员会50多个,有效发挥了“国会决策中枢”的功能,为美国渡过难关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魏汝明《浅析美国国会委员会制度》

材料二   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了70个有关外国的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24个协议在冶金和金属加工工业,5个合同是与美国和德国的商号签订的。如苏联同福特公司签订的关于为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的咨询和供应设务的合同;美国勃兰德塔商行(帮助改造莫斯科汽车厂)和马基商行(设计和建造马格尼托格尔冶金联合企业)等都在苏联投资设厂。

——摘编自曹广金《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美苏关系的影响》

材料三   早在1931年9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就主张:“中国求自卫应统制经济。”……在统制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国民政府于1935年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摘编自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的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现以上现象是因为实行了什么发展模式?并简析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哪些条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9-07-13更新 | 8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9-01-05更新 | 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自1840年中国步入近代后,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也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朝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材料二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动?为新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什么条件?

(2)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概括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这一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是怎样的?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材料三中“蛀虫”代表什么势力?“冰雹无情”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

(5)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并指出其根源。

2018-04-12更新 | 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