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 启蒙运动 > 启蒙运动的扩展、影响与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8 题号:587466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材料三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义和一切其他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决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败的。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二   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过程中,新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同天主教会的反动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人文主义者和教会都要求接照自己的世界观来塑造这座大教堂,这场争夺的过程生动地反映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曲折,反映了全欧洲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许多特点。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材料三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从长远观点看,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思想最终导致了教会与国家的分离;理性主义思想对粉碎专制暴政、削弱教会特权起了促进作用;人道主义、天赋人权和强调人的严的思想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基本价值规范;崇尚科学和对人类理智的乐观主义态度则促进了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1)阅读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说明苏格拉底的研究领域及其在哲学上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人文主义者如何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塑造这座大教堂的,从教会角度出发,用一句话说明该教堂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概述启蒙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用典型事实说明“理性主义思想对粉碎专制暴政、削弱教会特权起了促进作用”。
2020-11-26更新 | 10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中国西方

古代
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摘编自《“人民”词义的变迁》

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


近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人民”词义的变迁》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上表是中西方关于“人民”含义的诠释。将表中“人民”含义的诠释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提取其中有关“人民”含义诠释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予以阐述说明。
2018-03-16更新 | 3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为“再生”。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始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关绍纪、陈庆军《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要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性质及其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并归纳宗教改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并分析这场运动产生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2021-12-02更新 | 2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