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十一届三中全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7 题号:597180
(美国)《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


材料一:

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

材料二:


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问题:
(1)1978年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简述其背景及内容。
(2)材料一所示杂志出版当日,中国外交发生了什么事情成为“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的有力见证?
(3)哪些“持续不断的改革”使邓小平再度成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当选者?
(4)对比观察封面人物的背景,有何显著变化?这种变化能反映出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摘于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语录

材料二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彼之谋我噬膏血非噬皮毛,攻资财而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刀刃,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则举之如发蒙耳。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商战》上,《盛世危言》卷3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美两国对传统市场经济模式的创新以及这两种模式产生的经济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早期维新派的强烈愿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曾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简述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的方式。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并分析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7-05-09更新 | 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工业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
189315.681.82.6
191039.841.418.8
192040.139.420.5

——资料: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有什么特点?

材料四 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该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生铁、电力等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五 “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后,中国的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重新起航。201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以空前的创造力,向世界证明了自己。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重新起航”?概括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举措“向世界证明了自己”?
2019-05-16更新 | 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 )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②“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③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④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
2019-01-30更新 | 11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