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 康熙帝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154 题号:6164740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光绪生于1871年,4岁即位,在位34年。开头15年,他还不理事,由太后慈禧垂帘听政,戊戌后的9年,成了慈禧的囚徒,作为皇帝亲政仅有中间的10年,还是要受到慈禧的牵制。1894年6月,日本在朝鲜制造事端,咄咄逼人,光绪帝不赞成对日妥协,主张抵抗,并不惜触犯慈禧的肝火,停止继续拿海军经费去修颐和园。康有为是他的启蒙老师,除了在上皇帝书中给他说了许多维新的道理外,还“缀成《俄皇彼得传》《日本变政考》《英国变政记》《法兰西革命记》等篇”。“及胶旅变起,上怒甚,谓此(汉学经说)皆无用之物,命左右焚之……大购西人政书,遂决变政。”1898年6月11日以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的“百日维新”,是戊戌维新运动的高潮。以往的许多论著,只着眼于康有为等人倡导变法维新的活动,看不见光绪对“百日维新”的决策作用,如果没有光绪的“锐志更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不会有戊戌年间的“百日维新”。

从戊戌政变八十余年来,对光绪有过无数讨论。最初是康有为、梁启超一派人歌颂他的无上圣德,接着是另一派章太炎则斥之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记得还在十年浩劫的岁月里,有人说要写慈禧太后,而另一个声音却说:不,要写“载湉小丑”。历史地指出其人其作用的,要推范文澜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说的那两句话:“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

——摘编自陈旭麓《光绪略论》(1979年11月)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光绪帝的评价观点。

(2)根据材料,分析造成对光绪帝评价不同的原因。

【知识点】 康熙帝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打败盘旋台湾的郑经(郑成功之子)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康熙说:“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开为是,今海氛廊清,更对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说,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乾隆给英国国王的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时期开放海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政府海洋政策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17-08-18更新 | 3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材料三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四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五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
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四,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4)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2016-11-18更新 | 2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明朝末年,朱舜水多次谢绝朝廷诏征,不与奸党相为朋比。清兵南下制造屠城血蒙朱舜水毅然出山,投身到教亡复国斗争中,抗清失败后、朱舜水誓死不剃发、不食清禄东渡日本,在水户等地讲学授徒,将中国的思想文化介绍给日本学者。朱舜水对明朝天亡作出深刻的反省,他批评“近世科+举之法我弊,,以八股为文章非文章也,志在利禄,不过籍此干进,非真学问也。”认为“敬教劝学,建国之大业;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他揭露理学末流的空疏弊端,痛斥空谈性命等脱离实际的学问,指出传统儒学的圣贤之道其核心在于关注社会人生,切近人伦日用,重在有功于世,针对日本上层人士出现了崇尚脱离实际、空谈佛理的倾向,提出巨儒鸿士应以康济时艰为己任,他对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非常重视且颇有研究,并将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工程建筑、手工工艺等传授给日本民众。朱舜水在日本讲学期间,以自己的学识和人品感化了无数民众,造就了许多优秀人才,梁启超评价“日本人对于他,‘如七十子之服孔子’”。

——摘编自高文汉《朱舜水的思想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舜水思想所蕴含的时代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舜水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2018-05-28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