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文学成就 > 宋词和元曲 > 元曲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0 题号:630567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莎士比亚创作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尽管如此,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扰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莎士比亚戏剧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

材料二受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情反理”,《南柯记》《邯郸记》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作为一个正统的士大夫文人,他的表现对象只是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影响力局限于文人圈。汤显祖遵循曲牌体戏曲规范进行创作,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运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其作品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但在广大普通民众中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有着熔铸生活词汇的天赋,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等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主要不同及原因。

【知识点】 元曲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笔记的史料价值

材料一   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般杂剧:杖头傀儡任小三,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杨望京,小儿相扑、杂剧、掉刀、蛮牌。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诸杂剧色皆诨裹,各服本色紫、绯、绿宽衫,义襕,镀金带。

——(宋)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   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阅读材料,说明三则宋代笔记史料对研究宋代杂剧有哪些史料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由。
2022-05-07更新 | 19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材料   唐末,坊市制度逐渐解体,随着北宋都城汴梁人口渐增,繁华都市的市民阶层满望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宋初,杂剧艺人们以讲段子、抖包袱为生产后来逐渐发展为讲故事。他们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家长里短、因果报应、市井八卦搬上舞台,无意间使杂剧成为宋代百戏之首。杂剧艺人们在瓦舍勾栏中相互竞技,形成分工明确的"角色"制度,他们将音乐融入剧情中,逐渐形成二段式的演出模式,杂剧艺术形式日转成熟,请康之难后,停随大挑民间艺人搬转南下,宋代杂剧开始出现南北分流。南下的杂剧艺人融合南方地区的歌谣唱腔,形成一种全新的戏曲形式——永嘉杂剧,它保留了宋杂剧大量科白与谈谐的表演,还揉入当地唱腔,逐渐发展为南宋杂剧表演的主流形态。同一时期,北方杂剧艺人更多地继承了宋代杂剧的表演传统,大母宣扬自己是正宗表演,意欲通过标榜正宗的方式与南方同行竞争,元朝,形成以北为荨、以南为卑的态势,对南方持续性的地域歧视;当时北方艺人将"院本"与北方诸宫调结合,演化成为中国戏曲的雏形——元杂剧。永嘉杂剧则以"南戏"冠名,被元杂剧盖过风头。

——摘编自刘志斌《庙堂与江湖的互动————“戏曲”为什么诞生在宋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至元朝杂剧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朝杂剧艺术的积极影响。
2023-02-10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