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1 题号:633388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文官选投制度主要是荐举制。其中,察华、征辟是其主要方式。察举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法,即朝廷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立各种料目,指定有关的官员担任举主,依照规定贡上相应的人才,经制延检定后予以表用成升迁。所以,考试是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考试的内容涵盖了道德品行、文化修养和办事才能等各个方面。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方法,即皇帝特征和聘召品学皆优之士任高级官员,公府与州部可辟除掉属佐吏。此外,还有其他选官方式,如高级官吏保任其子弟为官的任于制度以及邮选、官学人仕、纳梁买爵等多种形式。

   摘编自李俊清《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西方各因为了保证行政管理工作不因内国更换而中断,一方面要求文官在政潮起落中严守“中立”立场,就是不介入改争漩涡。相对各政党、各利益集团居“公正”“超然”地位,如规定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和捐助政党活动经费。不得参加竞选和兼为议员(若要厕身政界,在他参加竞选活动之前,必先辞去其现任的文官职务)等等:另一方面实行文官职务常任制,规定文官从被录用到退休,非因违法津职不得随意被免职或停职,保证文官的职位、去留、待遇、前程不受学派政治斗争的影响,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1)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文官选拔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因。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秦汉文官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文官制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意义。
【知识点】 选官制度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场 史论五篇:一、“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五、“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 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二、“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三、“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四、“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五、“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 《四书》《五经》义: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摘编自1904年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三项有关清末科举考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4-05-26更新 | 100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摘自《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自《通典》

材料四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白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西汉、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主要标准。
(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新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2021-10-30更新 | 21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摧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2020-10-14更新 | 1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