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 唐太宗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2 题号:641193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兴旺起来,有人上书警告南朝梁武帝说,天下户口几乎被寺庙占去了一半。北朝佛教的影响更大,北魏末年有佛寺三万余所,僧尼达二百万以上。……出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考虑,周武帝决定“灭佛”。

不久,周武帝召集百官、道、僧聚集一堂,讨论是否应该“灭佛”。尽管周武帝灭佛之意已很明显,但讨论进行了四次之多,仍无结果。572年,周武帝再次召集道士、僧侣、百官,讨论佛、道、儒三教问题。这一次,“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574年,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577年,北周灭齐。齐国国子博士熊安生听说周武帝入邺城,连忙叫家人准备迎接周武帝前来拜访,他的家人都感到奇怪,熊安生说:“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果然不久,周武帝亲自来拜访,并给了他很高规格的礼遇。在尊儒的同时,周武帝又召集北齐僧人,讲述废佛的理由。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周武帝灭佛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周武帝的灭佛政策。

【知识点】 唐太宗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名校
【推荐1】康熙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同时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阅读下列康熙帝的诗作,回答问题:
诗一

诗二

诗三                                                                      诗四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康熙帝的这四首诗,分别和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①诗一:                           ;②诗二:                           
③诗三:                           ;④诗四:                           
(2)(接上问)从康熙帝的经历看,他解决这四个事件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

(3)康熙帝还写过一首“咏昭君”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⑥迂。开诚示异族⑦,布化越荒途。”(⑥饵术:汉文帝时贾谊提出用“五饵”,即用美食、鲜衣、联姻等五种方法,招抚匈奴,使之不再进犯汉朝。⑦异族:此处指蒙古各部。)据此,指出康熙帝对蒙古各部的态度,并据史实印证。(史实举出1例即可)
(4)根据上述诗及相关史事,概括指出康熙帝的治国理念及其治国举措的历史功绩。
材料:(康熙二十三年)戊寅,上次曲阜。已卯,上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至诗礼堂,讲易经。上大成殿,瞻先圣像,观礼器。至圣迹殿,贤图书。至杏坛,观植桧。入承圣门,汲孔井水尝之。顾问鲁壁遗迹,博士孔毓圻占对甚详,赐官助教。诣孔林墓前酹酒。书“万世师表”额。
——《清史稿》
(5)结合材料说说康熙帝对孔子和儒家思想采取了什么态度?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013-06-24更新 | 9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2】材料一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她(武则天)向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1)劝农桑、薄赋徭;(2)给复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谗口;(8)王公以降皆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10)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高宗曾下诏实行……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司马光《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所表“十二事”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如何看待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的不同评价。
2014-04-03更新 | 9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真题 名校
【推荐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闻,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树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2019-01-30更新 | 12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