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 康熙帝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642592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自汉唐以来,中国与周边各国一直存在着友好关系,到了元朝,因一度四处用兵,这种友好关系受到了损害。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外推行了睦邻政策。洪武朝的31年间,明政府先后派遣使者30次,对周边的12个国家进行了访问,取得了积极的回应,有17个国家的使者也先后多次访问中国,友好往来相当频繁。明太祖还总结了历史上对外关系的经验教训,把睦邻政策写入了他所编的《皇明祖训》中……。以后明朝历代皇帝大都遵守这条祖训,使得睦邻政策成为明代处理对外事务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实行睦邻政策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睦邻政策的影响。

【知识点】 康熙帝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   他(康熙)命南怀仁以西方“治炮妙法”,督造适用于南方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平定准噶尔之战,他登高用望远镜观察地形,部署兵力,指挥军队;他邀请传教士绘制全国地图……康熙成了中国追求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康熙纵然走进了无涯学海,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摘编自张研《原来康熙》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秦王嬴政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2)指出材料二中康熙帝对待西方自然科学的态度,并解释材料中“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的含义。
(3)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2021-05-07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匈奴是游牧部落,他们居无定所,往来如风。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聚集成一支凶狠的军队,转瞬间,又变成散落天边的牧民,匈奴人是游击战的高手,如果秦军仓促出击。匈奴骑兵会避开锋芒,绕到别处大肆抢掠,甚至凶猛攻击秦军的后方。秦军劳师远征,寻求决战而不得,旷日持久,将无法忍受。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选择了长城战略。秦军修建的长城,并不只是一堵墙而已,长城不仅用于防御,蒙恬改造过的长城是一个可以进攻的体系。
材料二:(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三:太宗曰:“夷狄亦人尔,其情与中华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
材料四: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三反映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不修长城的理由。
2016-11-18更新 | 9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根据他们的历史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三位封建帝王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何新的特点?
(2)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秦始皇统治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唐太宗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思想是什么?请列举其改善民生有利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
2019-10-21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