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东西方的先哲 > 孔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8 题号:6427796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范文澜对孔子的民族关系思想曾做过精辟论述:“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定公十年)。裔指夏以外的地,夷指华以外的人,区分很明显,中国、夏、华三个名称,最基本的涵义还是在于文化。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被称为蛮、夷、戎、狄。”

——范文澜《中国建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


材料二 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加之最高统治者为满人……雍正帝有言:“夫我朝既仰承天命,为中外生民之主,则所以蒙抚绥爱育者,何得以华夷而有殊视? 而中外臣民既贡奉我朝以为君,则所以归诚效顺、尽臣民之道者,万不得以华夷而有异心。”(《东华录》雍正七年九月癸未上谕),“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大义觉迷录》卷一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民族关系思想并说明其依据。
(2) 归纳材料二中的雍正帝的民族关系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后而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1)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2)作者对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3)你认为作者评价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标准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40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李贽

材料二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康有为他(孔子)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伏尔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与李贽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2)据材料二,康有为与伏尔泰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其根本目的各是什么?
(3)有人说“对孔夫子的误读,有的是不懂;有的是故意。”请结合孔子生活时代及其思想,谈谈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2020-06-09更新 | 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杏坛的来历,有人说孔子曾说(意译):“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干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着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中.又可入药治病,象征着弟子们学成之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材料二画面背景为一宏伟壮丽的古典式大厅。古典哲学的两个伟大代表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正气宇轩昂地步入大厅。两位大哲人的左手以不同方式都拿着大厚本书,边走边争论……。

材料三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回答下列:

(l)孔子、亚里士多德在个人经历、思想观点等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

(2)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为什么发出“去吸取孔子智慧”的呼吁?结合孔子思想的具体主张加以说明。

2018-02-21更新 | 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