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洋务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6456284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工业化开始起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顾《取静集》

材料二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劳费……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三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师夷长技”得以实践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概括“师夷长技”实践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这一行为的直接目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的资金来源,分析民用工业的性质和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归纳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征。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自19世纪中期“公司”登陆中国以来,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年中国再度战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一些较具前瞻的清廷大员意识到西方的挑战乃无可逃避之事实,中国如要生存就必须有所改变。他们引用著名学者魏源提出的那句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在60年代初发起了一场所谓的“自强运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设立了同文馆,并按照西洋模式设置了一些由军工产业支撑的军械所和造船厂。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摘自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以张謇创业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三   1949年,结束了近代以来的百年动荡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有工厂……计划体制经济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巨型国家公司,政府成了一切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自强运动”是指哪一运动。其中哪一航运企业的开办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大生纱厂的性质和创办的主要动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
(3)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变化?试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这一变化对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意义。
2021-02-04更新 | 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交通近代化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欲朝廷明定条约,许其开工,则大不可。何者?……民间之田庐,贪利者犹可易地;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万事皆可从权,民心必不可失。

—(清)沈葆桢:《条说议铜线铁路》

材料二表詹天佑生平大事年表(部分)

出生1861年,广东南海茶商家庭
求学1872年,赴美留学,毕业于耶鲁大学铁路工程科
1876年,参观美国费城举办的百年博览会
事业1894年,成功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_______①_______
1909年,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使________②_______提前全线通车

(1)清政府官员沈葆桢对外国人设铁路的态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的理由。

(2)在表①、②处填入合适的内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詹天佑“出生”“求学”的经历,分析他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时代机遇。

2018-09-13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自强运动虽然有其种种缺点,但却标志着工业化的开始,并在中国播下了现代化的种子,它具有许多深远的影响:第一,大多数制造局、船政局、机器局、学堂和新派企业都开办在条约口岸和沿海及长江沿岸的城市,在哪里最有可能获得洋人的帮助;这些事务有助于上海、南京、天津、福州、广州和汉口等大都市的发展。第二,周围农业地区的务农人口被吸引到这些都市中成为产业工人或劳工,促使了这些城市的规模飞速膨胀,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工人阶级。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邓小平不仅把广东和福建的特区看成出口加工区,他还有更大的考虑。他要建设的是工业、商业、农业、畜牧业、房地产和旅游业完备的综合性大都市。这些特区可以对各种办事方式进行灵活的试验。现代管理制度不但能改善中国的企业,而且可以为党政机关所用,使之变得更有效率。198051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的第41号文件说,4个特区将“实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制度和政策。经济特区将主要受市场调节”。

——摘自(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强运动”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从企业所有制的角度说明“自强运动”创办之企业的外在形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从对外开放的角度阐述经济特区的重要意义。
2021-08-23更新 | 1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