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128 题号:6602145
坊市制的发展变迁,是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和交易区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坊市都有封闭的垣墙围合,有专人负责坊门和市门管理。坊内不允许开设店铺进行商品买卖,市内也严禁列肆贩卖的商人留宿。《晋令》规定:“从垆肆者,皆不得宿肆上。”坊市的功能单一,只是作为商品交易空间,而无居住功能。唐代发生坊市中住人的情况,居住功能向坊市内渗透,坊市出现了功能复合的趋势。

——摘编自冯兵《隋唐时期里坊制、坊市制与“市”的变迁》

材料二   隋唐时期,坊市制达到高度完善的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严格的管理制度渐趋松弛,城市结构也必须不断变革以适应新的形势,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中唐以后,扩大市场,突破旧的坊市分离制度的限制已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到五代时,工商业已突破空间的限制,集中的市制濒于瓦解,临街设店铺已无法禁止,新的街巷规划体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坊市制度中的“坊”和“市”分别指什么?这一制度出现的政策背景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材料一中“坊市出现了功能复合”的趋势和原因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趋势何时实现?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坊市制的发展变迁对城市功能的影响,并说明它的研究价值。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间里制”起源于先秦。简单说来,就是把城里的居民,按一定户数用高墙圈成方块状的“间”;墙上设门,供居民出入;门侧设“弹室”一类的机构,配置“里正”一类的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内中居民。“间里制”至隋唐进化为“里坊制”。唐代长安城大坊内部,四门加一条十字街,小坊内部,两门加一条横街。日出开坊门,日落敲街鼓60下后关坊门。北未定都汴梁后,里坊制遂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街坊制”。至满滴入关,北京城居民的住宅,又再次被栅栏分割、封闭。棚栏门晨启昏闭。清朝中叶以后,粉栏渐渐消失。

——摘编自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话》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居民区演变的特点及原因。
2019-04-05更新 | 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长安“万年(县)领(朱雀门)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县)领(朱雀门)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长安志》卷7)。“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会要》)。唐政府对于法定设置的市,分设市令负责管理。例如“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为之贰”(《唐六典》)。
材料二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燕翼诒谋录》
材料三 潘楼街……南通一巷……是金银彩帛交易之处。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听闻。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有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瓦肆(娱乐场所)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王晏出至草市,马惊走,鼓步从车而归。
(雍州刺史张欣泰发动叛乱,鄱阳王萧宝夤狼狈逃亡三日)戎装诣草市尉,尉驰以启帝。
——《南齐书》卷19《五行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朝的“东市”和“西市”是什么场所?概括唐代“市”的基本情况。
(2)据材料二、三,与唐朝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概括当时东京商业繁华的重要表现。
(3)据材料四,何谓“草市”?最早出现于何时? “草市”与“市”有何区别?
2016-11-18更新 | 21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中国古代“市”的发展不断成熟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等等,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

——摘编自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摘编自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三苏州城外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人物殷富,闾周(泛指平民百姓)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骄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建,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摘编自(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的草市最早形成于何时?据材料内容,概括宋代草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经济发展的表现。
(4)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市”发展程度的因素。
2021-01-15更新 | 1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