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经济体制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7 题号:66253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

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材料一中“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是如何体现的?打破僵化模式的关键是什么?要打破僵化模式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

材料二(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瞿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及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中国与印度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两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回答:

1978年起到21世纪初,中印两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1年中国农业增加值达到14610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了1.85倍;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29356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140倍。中国的粮棉产量居世界首位。

印度自6080年代相继进行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1994年印度用于农业研究的经费占GDP的比重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今天的印度已经从一个严重缺粮的国家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印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021-01-23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

内容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
社会经济背景恢复国民经济发展重工业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农业经营
制度变迁
家庭经营基础
上的合作经济
集体所有制下
的集体经营
家庭经营基础
上的双层经营
家庭经营基础上
的多元经营
农村土地制度农户所有集体所有集体所有、家庭承包集体所有、家庭
承包、多元经营
农业发展目标恢复农业生产积累原始资本保障粮食安全保障食品安全

——摘编自《中国农业经营制度:演变历程、问题聚焦与变革取向》


结合表格及所学知识,概括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特点,并说明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历史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史”。
2021-04-20更新 | 1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朝代春秋
战国
秦汉魏晋
南北朝
隋唐宋辽
金元
年代(公元)110016001800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2.35.723.856.427.210.710.5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94949090908585
粮食亩产量(市斤)95110120154140/343155/337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205.39591.4415.8889.821749.452385.882340.97
口粮总量(亿市斤)222.72417.6348626.4835.213922088
口粮在社会粮食总需求中比例(%)90909090758185
社会粮食总需求量(亿市斤)247.4464386.86961113.61718.52456
全国人口(万人)3200600050009000120002000030000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641985.75831.6988.71457.871192.94780

——吴宾、党晓红《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重视粮食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粮食产量跨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农村全面推进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了土地,再加上粮食市场制度改革和合理的价格政策,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迅速提高,粮食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性的增长……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加上国家大幅度的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减少粮食征购量,使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再次高涨,从1978年到1984年的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先后登上了3亿吨和4亿吨两个新台阶,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王雅鹏、吴娟、陈娟《新中国60年粮食安全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并概括影响历代粮食供求关系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经验。
2022-05-20更新 | 1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