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 罗斯福新政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72 题号:6861635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安全阀、润滑剂和调节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实施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了部分资本家的反对,它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向富人敲竹杠”,是天天吃“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方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前任总统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以来,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规定也感慨说:“这简直是法西斯。”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在一次谈话中说: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

                                   —— 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身残志坚——罗斯福》

材料三       罗斯福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先后吸收150万18至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造林、防火、防洪、筑路等工作,每月工资30美元。其中对田纳西流域的治理最为典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这一工程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迁就工人”的体现。
(2)为避免“单纯的施舍”,“在救济工作中”罗斯福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材料二、三指出这一措施对当时的美国产生了那些积极作用?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反映了1895—1920年两个阶段中国民族工业中纱厂数量的变化情况。


——据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上册编制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积极筹划建立国家资本工业。1928年8月,国民政府工商部长孔祥熙提出了兴办国家工业的方案;1931年,成立国营基本工厂设计委员会,对建立国营工业进一步进行规划。1933年,制订并公布实业四年计划,在以实行国家经济统制为目标下,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建设国家资本主义经济。1936年,拟定《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在五年内投资27亿元,建立一批国营重工业工矿企业。1936年以后,政府对具有战略意义的某些有色金属实施统制。

——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

材料三   1933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工业复兴法。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大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学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间关系。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

——摘编自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1)与前一阶段相比,1912—1920年纱厂获得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筹划建立国家资本工业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说明美国工业复兴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1-04-15更新 | 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发展经济,关注民生,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时的两幅图片

(1)据材料一,指出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保障民生的具体做法。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六单元引言
(2)请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三 由于粮食和日用品产量有限,我国曾经对粮食、食油、布料等实行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工农业产品的增加,供应紧张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善,政府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票证供应。当年的粮、油、布票证,如今成了收藏家的藏品。现在,人们再也没有花钱而买不到东西的烦恼了。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66页
(3)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根据上述经济政策的调整,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2016-11-18更新 | 61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第四个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全党全社会要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材料一: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年的“丁戌奇荒”使死者超过1000万人。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损害分担,荒歉无忧。”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

—摘编自赵伦芬、谢晖《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

材料二: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33年1933年,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设立执行机构——联邦紧急救济署。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就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400万个家庭。罗斯福称:“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至的东西付出一点什么。”鉴于此,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并颁布《社会保障法》,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取15美元至18美元的失业保险金。总之,罗斯福新政为人类应对经济危机下的就业难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摘编自曾贵《“罗斯福新政”的就业工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一个特点并分析其扶贫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实行社会救济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2018-08-01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