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新思想的萌发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686675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

材料二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载:“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材料三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魏源对“夷”有何认识?“制夷”的本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魏源,康有为在学习西方方面有什么进步性?
(3)从材料三看,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西学”认识的发展趋势。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著《历史》,主要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著《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不仅突破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自古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他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试图勾画一幅全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司马迁笼统地称这个已知的世界为“天下”,这大体上就是中国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著史范围固然详于本国,薄于“蛮夷”。19世纪,魏源(1794~1857)在《四洲志》稿本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50卷,1842年出版,1847年增为60卷,1852年又扩充到100卷。这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船械制造等,是当时东方国家中最为详备的列国志式的世界历史与地理巨著。

——摘编自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所著史书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海国图志》各自反映的时代特征。
2022-10-21更新 | 10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材料一: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耶稣会士相继来华,利玛窦是其中最成功者之一。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利玛窦也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等等。

材料二:李善兰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曾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9卷,完成了明末徐光启、利玛窦未竟之业。

傅兰雅是英国传教士,1861年来华。先在北京同文馆、上海英华学堂任教,后入江南制造局译书馆为译员,在那里工作了28年之久,独译或合译的西书共有129部,并参与创办上海格致书院,主编《格致汇编》,致力于普及科技知识。 1896年,傅兰雅辞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职务、受聘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汉学教授之后,还为江南制造局再译成西书14部。

材料三: 最早的中文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1815年于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此后,传教士和外国商人在中国陆陆续续创办了许多中外文报刊,如《上海新报》《万国公报》《申报》《新闻报》等,都比较有名。在西人的影响下,中国人也开始办报。早期国人自办的报刊,如汉口的《昭文新报》、上海的《汇录》《新报》等。

材料四:清咸丰三年(1853)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潜入我国广西西林县,他吸收地痞流氓入教,勾结当地官府和土豪,欺压人民,强奸妇女,无恶不作。新任西林知县张鸣凤根据村民控呈,调查据实后,将马赖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归案,依法判处马赖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其余分别论罪处罚。法国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材料五:在殖民地修建教堂、驻扎传教士,就象在殖民地修建兵营、驻扎侵略军一样必要。“一个传教士抵得上一营军队”。“与其设立九个军事据点,不如设立九个教堂更为有效。”传教士受教会派遣,要将自己在中国内地的所见所闻汇报回国去。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荣振华、方立中、耿昇《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6世纪中期开始的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后来中断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传教士在近代中西交往过程中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你是怎样看待传教士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16-11-18更新 | 8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转变。但主要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摧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官绅为应对“变局”提出的策略;19世纪后半期,先知先觉之士抢抓“新机运”的表现。以此判新时代的主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指出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的成果。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介质及典型事件。
2022-03-15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