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及问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6990380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强大潮流,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些风险可以跨越国界及行业和组织间的传统隔阂。一体化的金融系统可以散播经济危机。国际航班可以传播流行病。相互联系的电脑为网络罪犯提供了广大的狩猎场。中东圣战者利用互联网招募欧洲年轻人。……全球化的副产品,是从前能被迅速扑灭的区域危机,现在有可能在国际上点燃熊熊大火。伦敦或华尔街一旦爆发流行病、水灾或网络袭击,可能使整个世界的金融陷入混乱。

—伊恩·戈尔丁《全球化问题的全球解决方案》

材料二在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政府的税收政策成为问题。一方面,是本国资本全球化,但是政府没有有效的税收机制对流向海外的资本征税。不仅如此,政府也很难对处于本国的资本者(富人)征税,因为一旦税收过高,会迫使这些资本者流向海外。政府能做的就是继续向中产阶级征税。而中产阶级在制造业和金融业全球化的影响下,其生活已经相当艰难。政府向中产阶级征税就很难得到中产阶级的支持。

—郑永年《中国崛起:重估亚洲价值观》

材料三要维持全球化带来的进步,各国必须承担起风险管理的共同职责。国家政府无论强(如美国和中国)弱(如伊拉克和利比亚),都无法凭一己之力解决摆在眼前的诸多复杂难题。……国家或许可以在短期内逃避全球责任,但却不可能永远不受到境外事所构成威胁的影响。如果没有得到解决,全球化世界的危险将会不断累积。在应对伊斯兰国组织、伊波拉病毒、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及不平等日益严重等威胁时,必须放弃短期的政治权宜之计——否则整个世界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伊恩·戈尔丁《全球化问题的全球解决方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促进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所带来的风险有哪些?

(2)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给发达国家造成的困扰有哪些?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伊恩•戈尔丁各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20字左右。)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根据国内外历史学家的意见,所谓“全球化”至少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当今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禁商贩米出洋"。五十九年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禁丝筋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第9课前言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推动下,信息、资本和商品在全球的流动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兴起。恰好从这时起,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新的时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开创了一条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就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展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世界所瞩目。到2010年,中国在超越日本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是第三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命运。

——摘编自郑必坚《新时代中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条件,并概述中国如何“抓住了新的时机”。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古今经济全球化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020-09-12更新 | 2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2】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国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和意义。
(2)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
(3)结合本题材料和所学政治常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和有利条件。
2010-06-13更新 | 16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瓦斯科·达·伽马的这些航海壮举,是自农业在几千年前被缓慢发明以来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葡萄牙人的航行,将世界上两个充满活力和财富,却没有通航的地区连接起来。西班牙的航行,则让两个曾有人居住,但远隔万里且互不知晓的世界发生了接触。

——摘编自【澳】杰弗里布菜内著《世界简文)


(1)材料一中的“事件”连接了哪两个“充满活力和财富”的地区?这一“事件”对两个“远隔万里且互不知晓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进入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新的跃升,除了商品贸易,跨国公司开始在世界范围组织生产和销售,各国经济联系愈加紧密……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摘编自人民日报任理轩《避全球化违背时代潮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使历史“成为世界历史”。

材料三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获益者,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积累了巨财富,而这些高氯的财富收益并未得到平均分配,资本所有者、高技能劳动力是经济全球化无可争议的主要受益者。政府却指责是经济全球化剥夺了本国中下层民众的利益,在政府的煸动下,这些利益受损群体成为逆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主要制定者和操纵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制于这些国际规则,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摘编自张端《逆全球化的实质与中国的对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少数发达国家推行“逆全球化”的借口,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为应对逆全球化“现象”中国的对策。
2021-07-07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