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监察与谏议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1 题号:706159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在中央,明朝设都察院作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左右副都御史……都察院坐院官人数一般为6人,其属吏人数为7人;六科给事中……共计40人。在地方,明朝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官员总数为110人。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表面要受到都察院的管轄,但行使职权时往往可以不受约来,直接受皇帝控制;相对于都察院来说,六科给事中的独立性更强,“都察院管不了六科,六科完全是独立的并只对皇帝负责的监察机构”。同时,御史的委任权属皇帝而不是吏部。监督官员的品级一般都不高,只有中央都察院的上官品级较高。其中最典型的是六科给事中,他们大部分时间才是正八品,却被赋予重任。他们可以轻易地接触到皇帝,他们可以参与权力核心……

—摘编自郑永兰、梁润《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1912年1月2日颁布的《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参议院行使监察权,它有权议决临时政府的财政预算,调查临时政府的财政出纳等。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政府有广泛的监察权:“议决临时政府之预算;提出质问书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咨请临时政府,查办官吏违法事件;弹劾临时大总统、国务员”等。根据《国会组织法》的规定,“民国宪法未定以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定参议院之职权为民国议会之职权。”参议院及国会在其存续期间,积极行使同意权、财政权、质问权、弹劾权、查办权等监察职权,在……实现行政权、立法权相互制约、行政机构与民意机构相互制衡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代小丽《民国初年行政监察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新发展及其主要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是历代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监察官统称御史,最高长官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部派一名刺史在自己的监察区内进行巡察。唐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和察院,进一步完善。明代在地方设十三道,配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再从他们中间选派巡按御史出(按省划分)巡地方。另外,朱元璋废除宰相,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天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特点是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加强皇权,监察机构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而不断地被强化。清初编纂的《钦定台规》明确说,监察机构是“天子耳目风纪”。

材料二明代都御使绯衣入朝,必有纠举,大臣莫不股粟。如果御史出巡地方,所到之处,各府、州、县地方官员要迎跪于道旁,甚至掌管一省最高行政的布政使,会见御史时也是俯首至膝。明代御史七品官秩,但却可以弹劾宰相、六部,权力颇大,还可以超拔为按察使(正三品),奖赏不薄。清朝对监察御史奖赏有加,凡称职者,内升各部京堂,外转道员、京堂。

——摘自彭安玉《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材料三明君唐太宗具有纳谏与兼听则明的雅量,遂使魏征成名;独断的皇帝喜欢奉承、面谀,不喜欢逆耳忠言,隋炀帝即以判死罪的办法对付进谏之官;唐宪宗则因韩愈进言反对迎佛骨一事,一怒之下将其贬放潮州;海瑞在明世宗时上谏,称地方政府“吏贪官横”而被打入死牢。

——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清统治者优待御史的用意何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并分析原因。

2017-11-18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初期改前代御史台为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构,对全国十三道监察御史负有领导、监督与考核的职责,而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又创设六科给事中制度,即在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中,各设置给事中之职,其具体职能如:对各科驳正违失、对口监察、弹劾在京大臣等等。六科给事中不受都察院的管辖,与都察院相互制约、监督。清朝都察院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派遣御史监察专项工作,例如检查档案、巡视京营、学校等。战争期间,还可以派御史监记军功。

——摘编自韩兵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简论》等

材料二   14世纪时,英国国会由贵族院、平民院组成。1343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慑于国会的压力,宣布贵族院有权控告大臣。1386年,平民院又因财政大臣萨福克伯爵滥用职权而向贵族院起诉并获胜。这样,就确立了平民院提出弹劾案、贵族院审判的监察弹劾程序,由此形成惯例,并得到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的确认。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但因地方高度自治,缺乏全国统一的协同机制。1787年,美国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肯定了议会的监察弹劾权,此后,监察弹劾权作为议会监督政府的手段,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

——摘编自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18世纪的中国与欧美其监察制度形成过程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共同的历史作用。
2021-09-16更新 | 6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已改唐代谏官无举劾权的旧制,使台谏对上至宰执大臣下至一般臣僚都拥有弹劾纠察的特权,大大提高了台谏官僚圈的实力与声望。大宋代台谏最重要的制衡对象显然是宰执,所谓“宰相之尊反隶于台谏举劾之内”。其目的无非通过台谏监察权对宰执行政权的制约,起到“失在庙堂,救在台谏”的作用,因而“委事执政而台谏实参论议”,便成为世代相承的宋代家法。

——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材料二有一些国家把权力分开,有时让权力属于社会,有时不让它属于社会。美国决没有这种情形,在那里,社会是由自己管理,并为自己而管理。所有的权力都归社会所有,几乎没有一个人敢于产生到处去寻找权力的想法,更不用说敢于提出这种想法了。人民以推选立法人员的办法参与立法工作,以挑选行政人员的办法参与执法工作。可以说是人民自己治理自己,而留给政府的那部分权力也微乎其微,并且薄弱得很,何况政府还要受人民的监督,服从建立政府的人民的权威。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监察制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监察制与宋代中国监察制的相同点,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成因。
2020-10-19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