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两次鸦片战争 > 第一次鸦片战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1 题号:71323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家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的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材料五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内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奇。中国已经获得尊重,地位日益提高,其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无疑将进一步增强。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作了怎样的描述?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

(4)材料五反映了新时期怎样的“中国形象”?结合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重大外交活动加以说明。

17-18高一·全国·单元测试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德、嘉靖年间,国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沿海各地的官僚地主、富商大贾对开放海外贸易的要求也就更加强烈起来;另一方面,由于欧洲殖民国家先后侵入南洋,使南洋各国对中国的“朝贡贸易”不能继续保持,明统治者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也日益感到有开放海禁”的必要。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已被戚继光等所击败,消除了使明王朝采取闭关政策,厉行海禁的主要因素,因而在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逐渐开放“海禁”,准许私人进行海外贸易活动。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随着英国人的新权力在中国沿海边境的确立,引起了人心向背的变化:了一方面是对清政府日益疏远,一方面出现对外国人效忠的迹象。广州商人和仆役实际上参与西方扩张的活动,助长了这一人心转变的过程。当怡和、宝顺和旗昌等洋行在通商口岸扩大合法贸易并在口岸外的轮泊处发展鸦片贸易时,他们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南方招募来的中国帮手。广州和福建商人也独立自主地迁往上海,从事合法的与非法的贸易。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中后期中国开放“海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中后期与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不同。
(3)我们从明清海外贸易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2018-10-02更新 | 33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遭到拒绝后,马嘎尔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1840年,这句话得以应验!

【材料二】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10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

——马克思于1853年所著《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嘎尔尼访华时英国正经历着怎样的经济巨变?马嘎尔尼访华的真实目的是什么?“1840年,这句话得以应验”后中国社会性质随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惊心动魄的革命”指什么?材料认为导致这场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革命者在向“文明世界”学习时提出了什么新方案,该方案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

2017-12-31更新 | 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海盗勾结,颁布了不准民间私自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的禁令。由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大量失业,有的开展武装走私,加入“倭寇”队伍。隆庆帝即位时,沿海较大规模的倭寇已基本肃清。1567年,隆庆帝采纳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此后,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原来的民间走私转变为合法的对外贸易。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归纳“隆庆开关”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机构的不同属性,说明两个机构在19世纪中期消亡的原因。
2021-11-02更新 | 1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