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 议会权力的确立与发展 > 《权利法案》和代议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7209620

政治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要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政治制度。回答下列问题的。

材料一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1)这一新的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后来又是如何发展完善的?

材料二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2)“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指什么?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后果?美国为改变“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

(3)从英美的制度演进中你可以获取怎样的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会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众议院有权对犯有“背叛、行贿、受贿或犯有其他重大罪行和恶行”的总统、副总统等提出弹劾。

材料二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1/3……”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   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以上材料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分哪两种类型?

(2)材料一、二的政治文献发挥了哪些相同的积极作用?

(3)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谈谈材料三、四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点?出现差异的原因?两种政治体制对其本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8-10-18更新 | 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部分条款

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第八条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但关于财政法案应先在众议院提出并通过

第九条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材料三:《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部分条款

第五条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用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材料四:在普鲁士王国的发展过程中,容克始终是中坚力量,是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容克,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在德国历史上真正起过较大的作用的是乡村客克,即普鲁士贵族庄园主。乡村容克具有粗犷、暴戾、眼光狭隘的特点,政治上属于极端保守派,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农业资本主义改造的结果,使德意志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客克的分化。他们把在“解放农民”过程中获得的大量土地和赎金经营资本主义商业性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这些容克从“佩剑的骑士”一变而为“财富的骑士”,商业市场、国家关税、民族统一等,才是他们休戚相关的头等失事,正是这样的新变化,使普鲁士逐渐成为“一个非资产阶级分子日益资产阶级化的国家”,成为最终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中心”“战场

——奥茨门特《德国史》

(1)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据材料二指出共和制下法国议会有哪些权力。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德国议会的权力和法国有何不同?并根据材料四分析其原因。

2018-01-02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为达到这个目的,甚至不惜违反正义。这样一来,人们之间必然形成彼此妨害以致达到危险的局面,这是同人们追求享乐目的背道而驰的。而唯一摆脱困境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成立政府,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据材料一,以史实说明古代雅典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过程是如何体现“妥协”的。

(3)材料三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2018-05-21更新 | 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