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两次鸦片战争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南京条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4 题号:7227139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1839年4月3日在广州发给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机密信说:“我以最最忠诚的心情献议陛下政府,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岛,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的扬子江江面。陛下政府将从此获取最适意的满足

——摘自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参

材料二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政府是怎样获取了“最适意的满足。”
(2)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说明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呈现什么特征?中国人是怎样抗争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019-01-24更新 | 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的上海是中国第一大都市、远东巨埠、世界名城。既有“东方明珠”的美称,也有“藏污纳垢”的恶谥;有“文明窗口”的令誉,也有“罪恶渊薮”的臭名。

材料一: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大城市并不是在传统城市基础上自然长成的,而主要是在近代崛起的。开埠以前上海城在全国来讲,最多算中等城市,人口二十多万,除了海运、贸易,没有多少值得夸耀的资本。道光年间上海突然崛起,之后从一个不惹人注目的中等城市,一跃成为全国最大都市,人口从二十多万猛增到五百多万。

——《近代上海研究总论》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导致“道光年间上海突然崛起”的相关事件?

材料二:上海对辛亥革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上海在革命舆论宣传方面,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地区。清末进行革命宣传的中心是上海。上海宣传革命的报刊先后有《苏报》等十多种。上海的革命书刊之所以能持续出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租界的存在······清末革命指挥据点在国外为东京,国内为上海。清末由于多种原因,东京同盟会总部对革命的领导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于是1911年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确定了首先在湖北省城发动起义、四方各省立即响应的战略方针,相继派人到各省各地等地联络组织,运动新军,策划起义。正是有了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正确部署,才在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全国各地纷起响应,但对于武昌起义来说最为得力的是上海。武昌起义后,在清军强大攻势下,汉口、汉阳失守。但与此同时上海起义却冲荡了因汉阳失守带来的负面影响。上海起义成功不但阻止了江南制造局军火运往湖北清军,而且使这些军火为民军所用,这就使得武昌起义大大减轻了压力。

——熊月之《辛亥革命的上海因素》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提及的同盟会的性质,根据材料二,回答上海在辛亥革命发挥了哪些独特的作用?

材料三:上海在成为全国经济、金融中心的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的灾难,如军阀混战、难民涌入、犯罪迭起,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两次对上海的战争更是给上海带来了巨大灾难,成千上万的商场学校毁坏,更有难以计数的上海人在此丧生,这两次战争给上海带来了创伤久久不能平复,工厂内迁、文人离去、学校内迁,上海自此元气大伤。

——张仲礼《张仲礼文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两次对上海的战争”具体指是哪两次?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建立后,发生在上海的事件。

2017-12-15更新 | 6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近代列强侵华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阅读以下有关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道光二十一二年(1841~1842年),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震。咸丰十年(1860年),夷兵犯津通,而根本遂危。彼族实能觇我要害,制我命脉;而我所以失事者,由于散漫设防,东援西调,未将全力聚于紧要数处。”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说,条约“总是制定者从外国立场出发强迫签订的,因此,极端重视的首先是要求外部(国)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发挥(中国)内部的潜在能力”。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三次战争?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阅读材料三,结合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是如何被迫满足外国贸易发展要求的。
2017-12-02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