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 题号:7366984

材料: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

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

②20世纪末,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


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对材料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只列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18-19高一上·黑龙江鸡西·期中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科举制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选举制度,在三代以前,是与世袭并行的。之后,由于上级的腐化和下级的进步,主持国政者,为求政治整饬起见,不得不逐渐引用下级分子。乡间的贤能,渐有升于朝廷的机会。汉代的用人,是比较没有什么阶级之见的。汉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变,二是选自郎官,即郊中令属下的中邮、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效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逸用。到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另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并于元朔五年(前124年)在长安设立太学。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变部;”……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官员选拔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与唐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唐代官员选拔制度的进步性。
2021-02-05更新 | 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以来科举制演变过程的基本特征。

(4)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18-03-01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引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指出汉朝、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三个时期各自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上述三个时期实施各自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对我们今天的人才选拔有何启示?
2020-11-19更新 | 1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