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两次鸦片战争 > 第二次鸦片战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74375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43年、1844年、1845年北方各商埠刚开放时英国兴奋若狂。设菲尔德的一家有名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刀叉,并声称它准备把刀叉供给全中国。但中国人不懂得刀叉的用途,而是用筷子扒饭,他们对这些器物连看也不看……一家著名的伦敦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钢琴,但是中国人仍然热爱自己的锣鼓,不能接受这种美意。”

——摘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

材料二   1852年英国驻广州的代办密切尔曾经这样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十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品(不含鸦片)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引自1852年密切尔报告书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期,西方对华输出的商品滞销。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认为原因在于中国通商口岸开放太少,享受的权益太小。


(1)据所学知识分析1843年至1845年,英国人为何对中国开放商埠“兴奋若狂”?请找出材料一中的错误,并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人认为“奇怪的结局”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如不正确,真实的原因又是什么?
(3)为改变材料二中的“奇怪的结局”,英国当时采取了什么对策?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对英国改变“奇怪的结局”有帮助吗?为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斗争探索。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社会进步成为近代中国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高一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材料二   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三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原文。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伸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炯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四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剑桥晚清史》

材料五 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 、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香港回归。


 
(1)请判断材料一中的“救亡图存运动”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材料二所说“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从主观方面分析这一纲领没有真正实行过的原因。
(2)据材料三,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3)据材料四,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据材料五,提取三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政府对外政策的不同信息。据此说明哪一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
2019-11-02更新 | 6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材料 闭关时代的中国,不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及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逐步侵入,迫使中国开放大批的通商口岸,清政府才不得不审时度势,设置了分掌南、北通商和交涉事务的南、北洋大臣。南洋大臣的前身是五口通商大臣,五口通商大臣变为南洋大臣的过程中,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江苏巡抚几曾兼任,又历经兼职--专职——兼职的两度更改,历经演变,最终为两江总督例兼的定制。北洋大臣的前身是三口通商大臣,北洋大臣的演变不像南洋大臣那样复杂。三口通商大臣变为北洋大臣的演变过程,则只有一度的更动便由临时差遣的专职成为直隶总督的兼职了。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相比,设立更早,所管口岸更多,按照一般道理职权也应该更大,但是实际上,北洋大臣的职权是高于其它总督包括南洋大臣在内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全国通商外交的最高机构,按说南北洋大臣是其下属,该受其指挥,但是依照清王朝绝对集权制的定例,南、北洋大臣是由皇帝直派的,原则上可以独立行使职权,和总理衡门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理衙门对于南、北洋大臣,只是备顾问和代传达两事而已。

一摘编白张徐乐《浅析南、北洋大臣的演变及其职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政府增设的南、北洋大臣在其演变及职掌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北洋大臣的设置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0-06-14更新 | 1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时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之(夷狄)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帷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依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材料二   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已普遍形成。

——以上两段材料均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
2019-10-07更新 | 5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