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74405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

——《太平御览》

材料三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指我国古代哪一选官制度?该制度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材料二指我国古代哪一选官制度?该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3)材料三指是我国古代哪一选官制度?谈谈这一制度带来的影响。
【知识点】 选官制度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社会在流动中进步

材料一   西周以来通行世卿世禄制度,到战国时已经受到很大冲击……。新制度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而成为将相。至西汉初年,布衣将相基本取代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局面。

——摘自《高中历史》第二分册

材料二   社会流动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色。社会流动可使低阶层上升为高阶层,农家子弟变为绅士,……贫穷而有才能的青年……使个人能力作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各种制度有规律地运作,各级领袖能胜任地负责。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


问题
(1)战国时期,哪些“新制度”可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而成为将相”?
(2)促成“西汉初年布衣将相基本取代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局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你认为在传统社会中有利社会流动的最为有效的制度是什么?说明理由。
(4)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你认为能推动社会流动的还有哪些途径?
2020-02-10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治国人才的选拔事关国运的兴衰,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经变迁,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品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摘编自丁韪良《西学考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并指出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的主要原因。
2022-02-13更新 | 10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20-11-12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