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648 题号:74528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分工、水利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涉及到的史实称作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概括其内容。(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震撼旧世界基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2分)
(3)材料三认为资产阶级能够统治世界的原因是什么?(8分)
【知识点】 两次工业革命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近现代英国发展史》

材料二   由内燃机和电动机带动的“电工技术革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蒸汽机带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新兴工业化的中心。生产单位规模扩大,技术和投资量增长,使银行和国家在推行现代化方面发挥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世界经济在19世纪后期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维度分析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经济在19世纪后期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的原因。

2018-10-27更新 | 1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纷纷扬帆远航,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从此,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的状态被打破,联系日益密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

材料三 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在领土上扩张的同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经济上加紧掠夺、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20世纪初,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也最终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一起,共同组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书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两位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
(2)材料二提到的“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的西欧国家中,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哪一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因素。
2021-06-12更新 | 18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   从15世纪末开始,农村中的一些土地贵族就以暴力驱赶农民,大规模地圈占村社的公地和农民的耕地,使之成为牧场。他们仅雇佣少量、工资低微的农业工人放牧羊群,使大部分农民失去生机,沦为流民。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恰恰正是这一具有英国特色的圈地运动,使英国古老的封建经济结构在无声无息中,居然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着转变。

——钱昌明《英国是怎样成为“日不落帝国”的》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转型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四   解放初到1958年,人口流动规模是比较大的,除了少数迁到境外,大量的人都是从农村到城市,从边缘到中心。该时期人口流动尽管有很多计划经济的因素,但总的来讲是正常的流动。1958年中央决定,农村跟城市之间不能再随便迁移。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大规模流动,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改革开放后,各地开始吸引流动人口。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几十万过去。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了大批的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圈地运动”中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及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移动的特点和影响。
2019-04-26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