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文化类热点 > 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51 题号:75483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成长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向就是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业革命与欧洲商业革命的相同(或相近)影响。
(2)根据材料分析明清商业革命与欧洲商业革命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是中日两国的共同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行政权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分权色彩,即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分权目的。

(据赵沛《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二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材料整理)

材料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明治维新是东方民族学习西方文明的成功“范例”,日本近代化是第三世界学习西方文明的榜样。如美国历史学家赖肖尔就认为,“日本的现代化对现在的欠发达国家是一个最好的榜样”,并判定如果这些欠发达国家“要走出一条跟日本完全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那却是完全非科学的态度”。赖肖尔还认为,虽然日本近代历史中包含着军国主义等问题,可是日本的现代化却获得了极大地成功,是学习西方文明的榜样。然而,所谓“范例论”在许多方面违背了历史的真实。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以唐朝、明朝为例,说明古代中国权力运行中“也有一定的分权色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分权与近代西方分权在目的上的主要差异。

(2)据材料二提取关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的关键信息,并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赖肖尔的观点。

2017-08-22更新 | 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与其周围地区,以及与一般“非中国人”的关系,都带有中国中心主义和中国优越的色彩。中国人往往认为,外交关系就是向外示范中国国内体现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相同原则。因此,中国的外交关系也像中国社会一样,是等级制的和不平等的。久而久之,便在东亚形成一个大致相当于欧洲国际秩序的中外关系网络。我们更愿意称它为中国的世界秩序。
——摘编自费正清编《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
材料二:古代中国并无专门主管外交事务的中央主管官署。鸦片战争前,主持对外事务的主要机构是礼部、理藩院。1861年1月,中国第一个正式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诞生。1901年7月,因《辛丑条约》的规定,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虽然其与总理衙门没有本质差别,但已与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外交机构——外交部近在咫尺。(编者注:中华民国成立后,将清朝外务部改组为外交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外交部逐渐确立和完善。)
——摘编自杨晓梅《近代中国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抗拒与适应》
材料三: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使各国正在成为更加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在继承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摘编自王毅《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1)材料一引文的作者认为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有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外务部建立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些外交机构建立的认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们应该继承哪些“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
2016-12-13更新 | 1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不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原属同盟会的成员也另组新党,而且立宪派甚至袁世凯的走卒也开始组党。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有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发起人在会议中所占席数政治派别
国民党宋教仁392革命派
共和党黎元洪176旧官僚
统一党程德全24旧官僚
民主党汤化龙24立宪派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席数数据的对比及历史事实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是什么?

材料四《联邦宪法》……(使)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麦迪逊语)。

——《世界文明史》


(4)“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在美国《联邦宪法》是如何构建的?结合史实说明美国的政治体制设计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五   关于当今世界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

——据《当今世界主要发展模式基本走向与比较研究》


(5)上述材料体现出当代文明怎样的发展趋势?我们对待当代文明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
2020-03-19更新 | 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