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75813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关于婚姻有一整套严密的礼法规定。如,西周即有“六礼”,规定婚约订立应遵循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程序,再如,中国历代都在私有财产问题上规定女子应“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又如在离婚问题上,汉朝时就有“七出”的法律规定,若妻子犯有“不孝”、“无子”、“淫乱”、“镞妒”、“多言”、“恶疾”、“盗窃”中的任何一项,丈夫就可以休妻,且“七出”是丈夫单方决定的,同时古人还有“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的说法,认为妾是买来的,不能行婚姻之礼,自然没有任何权利。

——摘编自刘晓霞《近代婚姻法律制度变革研究》等

材料二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编订了《中华民国民法典》,其中《亲属编》为婚姻变革提供了法律的依据与保障。《亲属编》里明确规定,“婚约,应当由当事人自行订立,其非男女当事人自行订立之婚约,非得其本人追认,自难生效”,并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赋予妻子私有财产权”,以及“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处置其私有财户”。

此外在离婚问题上法律强调“夫妻两愿离婚者得自行离婚”,而且还在财产分割方面给予妇女倾斜性的保护。但《亲属编》却并未对当时呼声较高的废妾做明文规定,采取默许、放任态度。

——摘编自余华林《女性的“重塑——民国城市妇女婚姻问题研究》等

材料三   下表为1938-1943年《大公报》中婚姻启事的数量统计(节选)

——根据1938—1943年《大公报》统计总结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亲属编》中关于婚姻的法律规定与中国古代相比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婚姻法律制度变革。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表格中的一条信息并解释说明。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主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这次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之间的首次主力会战,交战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持续了三个多月。它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此后八年间,日军陷入泥沼般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最终被彻底击败。……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誉“八百壮士”,称其为“民族典型”。

——摘编自《资深外交官厉声教追忆老上海的抗战岁月》

材料三:上海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抢抓发展机遇。1993-2019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亿美元提高到20514.73亿元。GDP超过3.8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六大重点产业表现亮眼。同时,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幅跃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摘编自钱智等《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转型较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淞沪会战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浦东开发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3-03-14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被视为国之大脉、家之根基。

材料一   明代中期以前,豪富之家不乏骄奢之实例,但就整个社会而言,还未形成挥财斗侈的风气,社会仍以淳朴为本色。晚明社会奢靡之风大起,从名公巨卿到富商大贾皆穷奢极欲,以财自豪,乃至整个社会都竞相仿效,崇尚侈丽。此风“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转变。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晚明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中国近代“奢俭观”。
2020-11-01更新 | 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18371901年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大众文化逐渐兴起,人们的服饰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优雅华美风转向简单自然的风格。国家元首穿着素朴,中上层阶级也不追求太过华美的服饰。各个阶层更多地穿上了适合自己工作、生活的衣服。这一时期服饰需求量的加大使女装也采用男装的平面纸样制作方式,设计更加便利;缝纫机被很多制衣工厂大量投入使用,服装生产规模变大,价格变低;化学染料取代天然染料在制衣工厂大量使用,服装色彩更加鲜亮。

——摘编自李当岐《西洋服装史》

材料二   清代前期的服装以不同的材料、图案等区分等级,鸦片战争后,一些买办开始穿西式服装。之后西式服装进入中华大地,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一步步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西式服装一度成为潮流,遍布大街小巷。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在吸收了西装等西方元素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中国传统朴实的特征,外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新式旗袍摒弃了传统旗袍长袖和过于宽大等特点,吸收了西式女装窄小、贴身的优点,给中国服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华梅《中国近现代服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服饰对现代中国的启示。
2022-05-21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