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辛亥革命 >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7660276
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叶明华《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间接推动》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演说》

材料三   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材料四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清帝逊位诏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有人将清帝逊位看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依据材料和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摘自《中国政治文明史》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是怎样确立的?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种全新的政体”?和英国新制度相比,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用史实说明。
(2)材料二中“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2019-07-03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主题,具体指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生活的城市化、世俗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指什么?

材料二   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

材料三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请回答:
(2)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一个观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对材料二成果分类,多角度论证说明观点。)
2019-01-21更新 | 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衰败,才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后的近110年时间里,中国成为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小帝国主义国家掠夺的对象,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起反抗,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这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

——《孙中山文集》

(2)为了实现材料二中“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的国民志愿,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做了什么努力?有何意义?

材料三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2018-02-03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