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941 题号:7685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样本资料来自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65岁以下的已婚女性及其配偶为调查对象(共3200名)的入户访问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这在新中国都被当成是封建迷信的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旧风俗,要破除,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早在50年代,大摆结婚宴席被批评为浪费、不经济。…1964年后人们继续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亲戚、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亲戚朋友鞠躬行礼。”
——罗梅君(德):《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1)概括材料一中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
(2)材料二中婚姻习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婚姻习俗变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五城市结婚年代与结合途径分类表

资料来源:刘英主编《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第4页。
材料二 南京四福巷已婚妇女结婚年代与婚礼形式分类表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刘英主编《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第60页。
注:①表中文明结婚为按南京国民政府民法规定的基本程式而实行的婚礼。
②其他形式中包括茶话会、集体结婚、旅行结婚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1937~1982中国婚姻习俗变化的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1937年后婚姻习俗变化的历史因素。
2011-08-16更新 | 4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

材料二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材料三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规定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3)对比材料二,指出材料三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018-01-01更新 | 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8-07-02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