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甲午中日战争 > 甲午战争的背景和经过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76854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当日本政府以“保护公使馆和侨民”为名出兵朝鲜时,参谋部与外相等就商定了“怎样作战和如何取胜的问题”,强调清朝“缺乏中日两国间纷扰不解时不得不诉请千戈之决断”而负责对朝事务的李鸿章等虽派兵赴朝,认为日本是要“与华争体面,兵来非战”。中日军事对的局面一出现,英、俄等国便以“调停”为名,频繁插手。俄国驻华公使向李鸿章表示:“极愿两国兵,断不容倭妄行千预。”英国对日驻兵朝鲜不满,并劝其对华要协。这使李鸿章等倍受鼓,以为英俄会以“夹攻”之势,终迫日本就范。日本当局认定,俄国并非袒护中国,而是防其占据朝鲜,又因英俄矛盾,“俄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还不可能进行武力干涉”、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极大地影响了各自的决策与行动。

——摘编自李少军《论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

材料二 甲午战败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压辱和牺牲,也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对此,在中国任职的赫德和远在英国关注东方战争的恩格斯都不约而同地预计到了。战争未开始时,赫德就已断定:“日本在这场战争中,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这场纠纷,对中国来说,也许会产生某些好结果,他的陆军和海军,并没他所想象的实力,如果这次能够吃一回亏,学一回乖,因而认真地改革,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开战一个月后,他仍相信“如果它这次真被日本人打败了,倒可以把进步的车轮从泥潭里振拔出来,摆脱束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中国要是胜利了,也许会把进步推迟好几个世纪”。

——摘编自事世佑《甲午中国战败瑛议》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战争前中日政府对形势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的屈辱以及客观进步性。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材料一 一战进行到1916年,德国的海外贸易已经断绝,粮食也不能完全自给。1916年5月底,英、德海军之间爆发了日德兰海战。德国的战术计划:派一支轻型舰队,先行出海,以诱引英军主力舰队出击;然后德国主力舰队秘密跟进,将英军主力舰队引入伏击圈加以围歼。然而,英军也做出了大致相同的战术设想。激战的结果:英国官兵伤亡6000余人,德国伤亡2500多人,英国损失的吨位几乎是德国的两倍。但英国海军实力强大,仍掌握着制海权,从此德国的海军主力被迫龟缩在海港中,不敢再出来决战。

——摘编自刘军、邵朵编著《硝烟弥漫的海战》

材料二 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随后,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交战的结果是,日本舰队受到重创,北洋舰队也在作战中遭到重大损失。但北洋舰队主力尚存,仍可与日再战。不过,李鸿章经此一战后,为保存实力,命令舰队全部躲进威海卫港内,不准再巡海迎敌。

——摘编 自韩泰伦主编《新史记(第8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德兰海战爆发前的战场形势及德国的意图。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日德兰海战与黄海海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021-01-08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94年7月卷3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的严重事态。其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财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戒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直到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

自1894年11月卷70起,林乐知写道:“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乏,中国至夸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量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惟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

——据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

材料二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艾、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33年,出了七百多期。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

——黄显功《万国公报》出版前言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

2018-04-13更新 | 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本年四月间,朝鲜又有土匪变乱。该国王请兵援剿,情词迫切,当即谕令李鸿章拨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朝鲜,嗣又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种种要挟,难以理喻。我朝抚绥藩属,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擅令革政之理。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

——摘自《光绪皇帝宣战诏书》

材料二   朝鲜乃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先告清国,以协同从事,清国反设辞拒绝。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事既至此,朕虽始终与平和相始终,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

——摘自《日本明治天皇对中国宣战诏书》

材料三   这一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这一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为实现其“大陆政策”、“满蒙政策”所必然采取的行动,日本帝国主义者宣传“这次冲突是奉天北大营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道所引起的”,这完全是骗人的造谣!三岁小孩子也不会相信这些话!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所以能占据满洲,完全是国民党军阀投降帝国主义的结果。只有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的武装军队,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只有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的政府(苏维埃政府)是彻底反对帝国主义的政府。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将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中共的《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1931年9月19日)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宣战诏书在舆论宣传方面的差异,并分别加以评伦。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1年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并说明“9·19宣言”发表的意义。
2019-10-04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