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1 题号:7836756

材料一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四十年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非常可怜的,基础也是非常薄弱的。首先,民族工业有所发展的只是轻工业,重工业不但没有丝毫进步,而且比较重要的煤矿几乎全部被外人夺去。其次,这四十年当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绝大部分都是小规模经营,生产效率很低。再次,从每一个厂矿的历史来看,都各有自身所遭遇的艰苦经历,不但在它的创立过程中有千折百磨,就是在成立之后,依然是困难重重,经营无利,即使勉强支持数年之后,仍不免于改组易主;能屹立不摇,始终如一的比较少,能继续发展并不断由企业本身中积累资本以扩大生产规模的就更少。

——摘自《论障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原因——傅筑夫教授的谈话追记》

材料二   1979年的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找到荣毅仁,探讨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些问题……不久,他按国际惯例建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荣毅仁、荣智健父子,一南一北,纵横商海,叱咤风云,财富神话再次震撼世人。荣氏家族三度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首位。荣氏家族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正续写着新的辉煌和传奇。

——以上材料摘编自《荣氏家族百年神话》

材料三   今年以来,一些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否定民营经济的声音,这引起高层关注。11月1日,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为此,习近平还提出六大政策举措,包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

——摘自《回首2018—习近平的这一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新时期荣氏企业在国内外再度辉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民营经济如何走出困境健康发展?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国有资本布局调整。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选择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为保障这一战略的有效实施,党和政府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大量创办国营企业,实现了国有资本在经济领域的全覆盖。计划经济时期,新增国有资本主要靠国家来投资。依靠高积累、低消费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用于建设。仅在“一五"时期,中国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8亿元。从国民经济各行业投资情况看,“一五”时期,工业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为43%,“二五”时期为60%,“三五”时期为55%,“四五”时期为55%……形成了工业投资“一头独大”的局面。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是党对国有资本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

材料二   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综合研判,中共中央决定“抓大放小”,并将这一思想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抓大”当时是指重点抓好1000户国有大中型重点企业和120家试点企业集团。抓住这些重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就抓住了国民经济的命脉。通过对其他国家工业化历程的考察和借鉴,并结合中国国企改革实际,领导人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实现、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199711月,中国东联石化集团公司成立。1998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1999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199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放小”的责任在地方,此后,各地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大大加快了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步伐。

——均据石建国《工业化战略选择与党对国有资本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有资本布局在1949-1978年与改革开放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国有资本布局的影响,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有资本布局调整的有益启示。
2022-08-02更新 | 3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航海条例(Navigation Acts),英国历史上关于航海贸易的一系列立法。1651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

——主要摘自人民版《必修二》

材料二   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

——摘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英中两国颁布的法令的内容,结合所学概述这二种法令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材料三   15世纪以来,西欧殖民者先后来到非洲西海岸,大肆掠夺这里的胡椒、象牙、黄金和人口,于是这里就有了“胡椒海岸”、“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奴隶海岸”等称呼。进而成为列强的殖民地。

——据高秋福《非洲西海岸的历史印记》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在西非殖民扩张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四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3)根据材料四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据两次鸦片战争及影响分析,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和渗透”的。

材料五   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包含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科技实用化和思想的人文化等方面。可分为五个阶段:①16世纪初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②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③20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全面到来,社会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④二战后到70年代初,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顺利推进。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深入发展。


(5)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史实。
2019-05-17更新 | 1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和中国各自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西欧和中国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的现代化征程……1949—1978年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摘编自中国网《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材料三 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特点的成因。
(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纵观经济发展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016-12-13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