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明清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1 题号:79581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政府对书坊刊印书籍的管理相对宽松。出版物的消费也从士大夫向社会各阶层扩散,出版人积极回应,开创了近代以前出版业的黄金时代。明代出版物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更易推广的匠体字,即今天的宋体字,并以方册式来进行装订,更便于印刷装帧。明代的书坊以营利为目的,非常看重畅销书。书坊主雇佣了一批文人,如冯梦龙等佼佼者加入民营出版业。由于贴近市场,书坊主导的坊刻逐渐超过官府经营的官刻和文化精英主持的私刻,成为最有生机的一个。为了更好的销售,书商们在销售中使用了广告宣传的手段,版权意识也逐渐形成,不少书坊主在书上印明自己的商标,并申明翻刻千里必究。正是如此,明后期的出版业效率极高,印制了数万种的书籍。

——摘编自李伯重《挑战与应对:明代出版业的发展》

材料二:尽管传统出版还有相当的市场,但是随着机器方式出版的流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版机构的相继出现,近代中国出版最终完成了向民营新出版方向的演进。一时间民间商办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新出版日益占据主流地位,以出版内容为例,从1902年到1904年,出版的译书多达533种。

——摘编自王建辉《中国出版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出版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出版业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唐代就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柜坊是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已具有早期银行的某些雏形。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经营者既有私商,也有政府部门。明朝中叶以后,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经营银钱兑换及放款业务。嘉庆年间,在乎遥众多的商号中,有一家叫西裕成的颜料庄,在经营同乡、亲友少量汇兑银两的过程中,借鉴古代飞钱、便换的经验,克服账局只营货币借贷不经营汇兑的缺陷,将颜料庄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l823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一日升昌,日升昌票号成立后,解决了国家银行未出现前大宗银两往来的困难,并很快在全国40余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分号,票号业务搞得红红火火。

一摘编自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外商先后在中国设立银行,最早的是英商丽如银行。它们吸收中国的闲散资金,将它转化为资本。通过对清政府的放款,以期掌握中国的财政走权。外商银行在中国的设立和发展,激发了中国人的自办银行思想。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首次提出“兴银行”的主张。清末中国人自办的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国家银行及地方银行。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是1897年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督办铁路公司事务的盛宣怀指出:“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中国亟宜仿办,勿任洋人银行专我大利。”他主张银行商办,“用人办事,悉以汇丰章程为准”。法、奥两国领事先后找盛宣怀商谈,要将中国通商银行并入法、奥商银行,“均经外务部严词竣拒之”。之后,清政府又考虑成立国家银行。1908年清政府颁行《大清银行则例》,大清银行成立,其资金达l000万两,分为l0万股,由国家认购5万股,其余限奉国人购买。1908年奏定的《殖业银行则例》规定:殖业银行以放款于农工为宗旨,长期放款以房屋、田地、工业实产作抵。

一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金融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近代银行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2017-03-06更新 | 1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手工业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有关海禁、开海的斗争由地方达到中央,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税,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迅速与世界市场衔接,变成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一个依附的部分。市场的变化影响产业的变化。受影响的部门,第一是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他们逐渐地与世界市场发生了关系,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农业和手工业,其命运便逐渐地由市场摆布,被操纵在国际资本主义手里。第二是现代工业,机器、设备、技术、资金方面依赖外国市场。在工业结构与部门方面,那些有限满足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需要的行业优先发展,如丝、茶等出口加工业。第三是金融业,中国的货币愈到后期对世界金融市场依附性愈浓。

——摘编自赵德鑫《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三 2018 年后,中国推动自主开放,如主动降税,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如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随着经贸发展的需要,中国不断地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反垄断法》《外商投资法》等相继出台。

——摘编自薛荣久、杨凤鸣《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变化出现的外部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2-11-09更新 | 16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洪武八年(1375)印造“大明宝妙”,命民间通行,同时禁止金银物货交易。但白银因其自身体积小价值高、便于分割和携带等天然属性,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一直在民间作为货币使用,有禁无止。后来,由于政府滥发宝钞,宝钞大幅贬值,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正统元年(1436)以后,政府逐渐把田赋、商税、盐课折成银两征收并以白银支付俸禄。弘治、正德年间,钞法废止。嘉靖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隆庆年间开放海禁,海外大量白银输入中国,进一步催化了正在演变的货币制度。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赋役一律征银,白银货币化最终完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金融货币极为紊乱,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英镑、美元、日元相继贬值,金贱银贵,我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掠夺和日本货的倾销,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严重打击。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局势,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施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并实行白银国有,把钞票发行权收归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统一发行法币,依附于英镑和美元,实行”汇兑本位”制。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2017-06-19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