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发达的古代农业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805239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如下图)。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进步,水利灌溉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生产体系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即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材料二   中国古代没有完整意义的、现代观念的土地“私有制”,或者说“私有产权”没有保障机制。……土地允许买卖似乎是私有的表现,但是,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现在惩处贪官要分清合法收入与违法收入,古代不仅没那么多讲究,皇帝的这种行为还被视为“圣明”之举。……农民的土地也是无论来源,都要负担国家定量的赋税和徭役,而且农民种植什么也要接受行政指令。私有权应具有绝对的唯一性,而中国古代是“朕即国家”,“国有”高于“私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生产体系的特征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状况,并说明其政治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2020-06-09更新 | 1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初步形成,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土地制度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在战国末期已经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作物最主要的有:粟、黍、稻、麦、梁、菽、麻等。农作物产量有了提高。

——摘编自李玉梅《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

材料二明朝,番薯、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由国外陆续传入,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国普遍栽种。万历年间,耕地总面积超过七百万顷,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南宋时流行的俗谚“苏常熟,天下足”’中晚明时期已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晚明以后,湖广的米开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使当地农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及随之出现的长途交通,都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农业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020-09-03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中图1、图2出现的时间以及名称。图3在什么时期出现在什么地方?

(2)从材料的三幅图片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它们体现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2018-03-05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