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 康梁维新思想
题型:论述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88 题号:80755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濒教授将1895年戊戌维新开始到192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结束的这三十年,视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转型年代”。这个“转型年代”,其实是通过两次知识分子的世代交替而完成的。第一次是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梁启超这批文人士大夫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新派官僚士大夫那里夺过话语主导权,使后者蜕变为“旧派'自己成为了“新派”的代表。到了1918年以后,这批从晚清过来的“新派”人物,竟然也被新崛起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视为“旧派”,重蹈前代新派人的覆辙!不是因为他们自身有什么变化,乃是在快速移动的舞台布景衬托下,他们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文化态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落伍了。

——摘编自许纪霖《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旧派中的新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1】《戊戌奏稿》是1911年康有为逃亡日本后出版的其在戊戌变法期间的各种奏疏。康有为的有关奏疏,尤其是对开国会、设议院具体主张的奏疏,其真伪在学术界颇有争议。学术界有许多学者认为康有为在变法时期有许多伪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有为所著《戊戌奏稿》中所收录的代替阔普通武所拟的《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所署时间为戊戌年六月)称: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据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十四年(戊戌年)七月三日军机登录档所载:“内阁学士阔普通武折,请设议院由……恭呈慈览。”阔普通武所上原折,至今仍完好无损。该折云:

“奴才窃思欲除壅蔽,莫如仿照泰西,设立议院。……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自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

另,《戊戌奏稿》中之《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在戊戌年军机登录档与军机录副、宫中档里均未见此折。但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却记载:

“内阁学士阔普通武尝上疏请开议院,上本欲用之。吾于日本变政考中,力发议院为泰西第一政,而今守旧盈朝,万不可行。”又云:“复生(谭嗣同)、敦谷(林旭)又欲开议院,吾以旧党盈塞,力止之。”


根据材料和有关知识,指出《戊戌奏稿》中《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是伪作的理由,并评述康有为对开国会、设议院态度的变化。
2021-03-17更新 | 215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近代以来西方在中国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均远胜此前,但中国文化仍以其鲜明特色而立于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思想中最具价值的内容是关于大同的理论构想,它是以传统大同思想为底本,糅合了西方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主政治思想的一个创造。与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不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是现在型的行动纲领。孙中山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这是他自己的理论发明,又集中了他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的特点是选择和吸收西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有用成分,同时又承继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中西会通”和“中西融合”的呼声不绝于耳。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从此,中国思想文化的格局又一次发生了巨大改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人物,包括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主张中西学的会通与融合。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崛起,近代中外文化经百年的互动与融合,最终促成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

—摘编自张允熠《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汲取的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政治实践,概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20世纪上半期的相关史实,就“近代中西思想文化的融合”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8-05-07更新 | 221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的自我保持是文化生存的必要条件。它不同于酒精瓶内生物标本式的“保持”,而是一种生命机体的“保持”。这种自我保持不可能在封闭的、非生命的方式中完成,而只有通过与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达到必要的文化补偿点,才能得以实现。

文化的自我更新是文化生命运动的表现。它不意味着邯郸学步式地抛弃自我,以致无所措手足,而是在生命运动中不断通过自调节和被调节,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文化流行的勃勃生机,开创文化的新生面。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2019-03-27更新 | 1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