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史学研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74 题号:8087723
比较法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文献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编纂概况案例: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十七日
清《起居注》由起居注官记录当朝皇帝每日除私生活以外的言行,交总办记录官逐条查核,按月装订成册归档,一经定稿,不再更改。“坦怀接物,无猜无疑,饮食起居,不加防范,生死利害,听之于命。”
清《实录》新皇帝为先朝皇帝编纂“实录”。由亲信大臣或大学士领衔主持编写。修撰时参阅《起居注》等各种文档,新皇帝亲自考察,如有不满发回重写。“坦怀接物,无猜无疑,饮食起居,不加防范,此生利害,听之于命。”


指出《起居注》和《实录》对案例记录的不同之处,比较两种文献的史料价值并说明理由。
【知识点】 史学研究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欧洲启蒙史家在同封建教会史学的斗争中,在历史学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伏尔泰遍访欧洲勘探真实可信的史料,在写作《路易十四时代》过程中,他参阅了二百余种历史文献,该书不仅写法国、欧洲,也写到了亚洲、中国等世界其他地方。针对传统的历史循环和倒退论,杜尔果在《世界史论》中指出,人类是服从进步规律的总体;理性是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伏尔泰认为“历史的进步……是人类精神逐步摆脱宗教的桎梏和愚昧的过程”。吉本在写作《罗马帝国衰亡史》时,查阅、搜集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与古罗马帝国相关的资料,包括碑铭、文物及各种拉丁文出版物。该书涵盖了欧洲、伊斯兰、拜占庭三大古文明,还写到了中国与印度。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启蒙史学存在着许多缺陷,因此还不是真正科学的历史学。

——整编自赖元晋《18世纪启蒙史学的地位和贡献》等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学者普遍感到以反映朝代循环更替、探讨皇朝盛衰兴亡之故、旨在为帝王“资治”的传统史学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呼吁以新史学话语体系取代传统史学话语体系。

代表人物观点
梁启超“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夫史家之义务,贵按世界进化之大理原则,证之于过去确实之事,以引导国民之精神者也。”
陈黻宸“民者,史界中一分子也”,“史者,民之史也,而非君与臣与学人词客所能专也”。
夏曾佑“自草昧以至周末,为上古之世;自秦至唐,为中古之世;自宋至今,为近古之世。”此期前半段,学问、文章、政治集秦以来之大成,后半段则世局人心开秦以来未有之新局。
章太炎“所贵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以发明社会政治衰微之原理为主……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

——据赵梅春《20世纪初以来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归纳18世纪欧洲启蒙史家在史学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并分析取得这些突破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旧史学相比,新史学话语体系“新”在何处,分析新史学兴起的积极作用。
(3)综上,谈谈对史学研究有何启示。
2022-04-09更新 | 1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太尉妢免。

五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置五经博士。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冬,初算商车(车船使用税)。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摘编自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公元前89年)癸巳,禅石闾(在石闾山祭祀地神),见群臣,上(汉武帝)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臣光(司马光)曰:“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结合材料一中的具体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汉代国家治理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运用史料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024-05-31更新 | 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大禹神话产生于口耳相传的时代,文字的产生记录下了各个时代神话的发展变化过程,流传至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作品内容
西周中期燹(xiǎn)国国君“燹公”青铜礼器铸《燹公盈铭文》(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神话记录)“天命禹敷土、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小雅》《孔子家语·五帝德》《孟子·滕文公》“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南山:今终南山,今陕西西安市南)
“禹掘地而注之海……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为民父母……兴六师以征不序,四极之民,莫敢不服。”
“禹疏九河,……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汉武帝时期司马迁著《史记·夏本纪》“……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减……以开九州(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以“大禹神话”为探究主题,试从史料类型、史料记载者地位和立场、史料记载内容、史料形成背景任选三个角度对甲、乙、丙三则史料进行辨析。
2021-11-14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