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新思想的萌发 > 魏源与《海国图志》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81087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瀛寰志略》,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作者徐继畲曾任福建布政使,办理过厦门、福州两口岸通商事宜。在接触英美等国传教士、官员、商人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外部世界资料,用5年时间完成了10卷本《瀛寰志略》。该书介绍各国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历史、政治制度等,肯定了希腊民主政治,推崇欧美以商为本。作者希望借此开启民智,引导民众学习西方技术、制度,实现强国富民。1849年,该书刊行后“即腾谤议”,士大夫群起攻之,指责“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在朝野士大夫攻击谩骂中,被迫停止刊印。在日本,学者将此书誉为“通知世界之南针”,从1859年就开始翻刻,不断重印。

——据马国川:《〈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在近代中日两国不同的际遇》整理

材料二:幕末日本学习西方主要两个渠道,一是从荷兰商人那里了解,另一个是文字了解。1854年,日本取消书籍限制,懂汉字的大批学者学习《瀛寰志略》,因其以世界地理为基础,内容极少有宗教等敏感问题,在日本流传很广。书中人名、地名均用日文英文注出,版本质量高。该书传入,超越了以往通过兰学所了解的西学,更新了日本对世界的认识。改革先驱者主张学习西洋科技,更重要的是学习先进制度、政治、法律、经济、贸易模式等……以徐继畲《瀛寰志略》等书为中介的“西——中——日”这种特殊的西学东传路径,是解开明治维新前期日本思想史的冰山一角。

——据范凡:《晚清中国“西学”对日本的影响》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瀛寰志略》成书的原因,并分析其被“谤议”反映的深层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学东传“西——中——日”路径模式的背景,并指出其对日本发展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历史学习是一个积累历史知识,感知体验历史,再到理解感悟历史的过程。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著作(杂志)



历史人物康有为陈独秀
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民主、科学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提示,完成“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活动素材表。
                                 
(2)材料二所示内容是毛泽东在什么时期写的?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写出这条革命道路的中心内容。
(3)你认为孙中山、毛泽东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
2018-11-19更新 | 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二: 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三:①“变者天道也,……传曰:‘逝者如斯’,故孔子系易,以变易为义。”
②“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③“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材料四:情景模拟:1916年北京某大学课堂上……
甲教授疾呼: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乙教授大骂:八部书外皆狗屁。凡事不遵古法,无以承天。
丙教授头束辫子,身穿马褂,摇头晃脑大谈君师主义。
丁教授慷慨陈词:孔氏主尊卑贵贱之阶级……故二千多年来,不能铲除阶级制,恐再二千余年,吾人尚不至享受宪法上平等自由之幸福。
众学生击掌欢呼:痛快!痛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林、魏关注的焦点是什么?从师夷内容和目的看,林、魏思想有何不足之处?
(2)材料三是为维新变法创作的宣传标语,判断分别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结合教材内容指出他们的维新思想较之于林、魏思想最主要的进步之处在哪?
(3)材料四中提及的“德先生赛先生”是什么?模拟情景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4)根据四则材料扼要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趋势。
2016-11-18更新 | 10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材料一   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播天主教方面。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1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

2018-11-14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