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 题号:82178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1979年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为许多人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1992年《春天的故事》又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二   数据一: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

数据二: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增长6.3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1.9元增加到1.3万元。

标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材料三   浙江衢州人朱惠诚,在家乡种了10余年的地,最近他来到江苏张家港市塘桥镇,尽管干的依然是他熟悉的农活,但他每月却能领到固定工资。在张家港,像朱惠诚这样的“农业工人”已有2万余名。

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有1亿多人,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工人队伍构成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民工已成产业工人的主体。

多年来,随着农民工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务工者条件得到改善,生活也越来越好,有的还利用打工时学到的技术,回乡创业,当了老板。


请回答:
(1)材料一《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农村进行的什么变革?本次变革的实质是什么?对农村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
(4)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经济与发展改革委员会共同筹建了一个关于改革开放的论坛,各界反响热烈。请为论坛设计一条宣传性标语(字数不得超过20字)。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新中国的经济体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57年,中央各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从1953年的2800多个增加到9300

多个,中央下达给工业企业的指标有: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职工总数、工资总额、劳动生产率、利润等12个指标。企业利润和拆旧基金全部上缴国家,纳入国家预算,企业全部费用由国家拨款解决。

——摘自《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

材料三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种经济体制,指出这种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什么现象,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导致1992—1994年我国物价大幅上涨的最主要原因?

2018-06-02更新 | 10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2】土地流转成为当下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价“分田到户、包产到户”。
(2)根据材料一谈谈对材料二现阶段我们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有何启示。
2016-12-13更新 | 13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

材料二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2)为摆脱“路径障碍”,在实践中,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怎样进行政策调整的?

材料三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是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的是什么?该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2019-06-15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