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两次鸦片战争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1 题号:823887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上海开埠后,内外贸易日渐繁盛,各地绸庄亦在上海设立推销机构,1860年太平军发兵苏州,上海局势则显得相对平稳,江浙地区携带厚资的地主、官僚和富商来到上海,使它成为“通省子女玉帛之所聚”,浙江宁波等地商人也将其经营重心移至上海,从而加速了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进程。

材料二:宝山县罗门镇出棉花纱布,上海开埠前,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利为洋布所攘,市面凋零,同一时期的吴淞镇,因地扼中外船只入港要口,备受各方青睐,昔不过三里之市场,今则自镇以南马路日增,毗邻内河港区的曹家渡,先前地甚荒僻,绝少行人;自内河轮运开通,面临吴淞江,帆樯云集,富商巨贾莫不挟重资设厂经商,除缫丝、面粉两厂外,若洋纱厂、织布厂、鸡毛厂、牛皮厂、榨油厂、电灯厂,不数年间相继成立,市面大为发达,烟火万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开埠后江南城镇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伟亚认为:今日存在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是16世纪以来欧洲全球扩张的产物,并已成为一种“自然化了的霸权话语”。这里“自然化”指国家间应相互来往这一准则已成为大家接受的常识(其实一个国家或应有选择不与某些或所有其他国家交往的自由),而“霸权”则意味着没有此类交往传统的国家不得不按照他国制定的规则同意参与这样的国际交往。

——罗志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

——《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17—19世纪欧洲在国际关系领域“霸权话语”确立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021-11-16更新 | 2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2019-12-19更新 | 2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有学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一共进行了四个大的阶段,即晚清民国的被动附庸型、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突围型、近三十年来的扩大开放型。弄清楚这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回顾中国近现代化的坎坷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南京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此举对中国经济近代化有何促进作用?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
(2)“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型”对中国的经济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一时期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工业化有何影响?
(3)“近三十年来的扩大开放”中国踩着历史节奏走出了三大步,每一步都没有落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请问8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什么? 90年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表现各是什么?
(4)与第一阶段相比,第四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哪些本质特征?
2018-04-21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