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8241657

材料一: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力主“棉铁主义”,创办大生纱厂。从1912年至1921年,张謇以纺织业为中心相应地扩充了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以及许多服务性的企业,在发展实业的同时又努力兴办新式学堂。正是“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理念,使张謇完成了从传统士大夫向现代企业家的转换。同时期荣氏兄弟在无锡尝试“劳工自治区”,卢作孚在重庆、陈嘉庚在集美均有类似努力。不仅如此,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在1938年的宜昌撤退中,承担了90%的工业设备的运输,却仅收取低廉的运费。为了保证运输的正常进行,在公司连年亏损、物价飞涨之际仍执行政府的限价规定。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材料二: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等实业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

—《必修2历史图册》

材料二长三角在经济上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存在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起到巨大促进作用。1985—2003年,长三角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288倍,年均增长率达37%,占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由1985年的5.46%上升到2003年的49%。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综述》

(1)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概括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这一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历程。

2017-02-27更新 | 2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它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辉灿烂的历史。而创造这一页光辉灿烂历史的正是晚明的江南,具体地说,是江南的丝绸业市镇。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其四乡皆以能出产优质的生丝而闻名于世,统称为“湖丝”,……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各国商人争购的抢手货。……外销商品中,仅次于丝货的棉布,主要产地也在江南,江南的棉布业市镇出产的精品棉布,号称“衣被天下”,不仅行销全国,还远销海外。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1889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劻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

材料三 在洋布畅销的情势下,90年代以后,中国官商也开始自设机器织布厂。先是上海设机器织布局,后来湖北也设立了机器织布局,开始在本土生产机织布。此后至20世纪初的一二十年间,各地商人纷纷开设机器织布厂。仅在1897-1912年的十五年间,全国各地就新开设机器织布厂约六十家……掀起了一股设厂热湖。……从此,民间俗称的“洋布”不再只是指由外洋精入的外国棉织品,而成为以新式机器纺织的机织布的通称。……由于洋布具有机器织作、批量生产,量多、质美、价廉等与中国传统衣料大不相同的特点,使得这种着装衣料也使明清以来一直奉行服制礼俗所形成的社会等级礼俗及其观念受到冲击,带来了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些新变动。

——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纺织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指出晚明江南纺织业发展对传统生产关系的冲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奕劻奏折中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897-1912年间掀起的“设厂热潮”的原因。简述洋布流行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019-10-19更新 | 8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力主“棉铁主义”,创办大生纱厂。从1912年至1921年,张謇以纺织业为中心相应地扩充了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以及许多服务性的企业,在发展实业的同时又努力兴办新式学堂。正是“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理念,使张謇完成了从传统士大夫向现代企业家的转换。同时期荣氏兄弟在无锡尝试“劳工自治区”,卢作孚在重庆、陈嘉庚在集美均有类似努力。不仅如此,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在1938年的宜昌撤退中,承担了90%的工业设备的运输,却仅收取低廉的运费。为了保证运输的正常进行,在公司连年亏损、物价飞涨之际仍执行政府的限价规定。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材料二: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北,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达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等实业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2021-07-05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