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宰相制度的废除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839057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定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诸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为了加强统治,历朝历代都设立了相应的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阶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

——摘编自瑰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这样,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

(2)阅读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有哪些,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017-07-07更新 | 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记事本末》

材料三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各是怎样做的?

(2)综合材料一、二,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3)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最后负责实施的是哪个职能部门?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

2017-11-25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宰相制度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历代相权的演变,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任怀国《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四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任怀国《资政通鉴一―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宰相一职的基本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中央主要官制的名称。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及其弊端,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3)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身份和职权的相似之处。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相权的根本目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
2019-12-26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