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抗日战争 > 抗日战争的胜利 > 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8445230
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见下表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项目国力军力
工业总产值(亿美元)生铁产量(万吨)钢产量(万吨)石油产量(万吨)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总兵力
(万人)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万人)军舰(艘)军舰总位(万吨)飞机
(架)
中国13.695.955.60.0210%202.950665.9600(作战305)
日本60239.763539.380%60余409.720077.12625

——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教参

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为什么仍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变迁

——摘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材料二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忘不了中国人民在7年多的时间里怎么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斯大林指出,中国人民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事业中起了巨大作用。中国人民及其军队的斗争,大大便利了击溃日本侵略力量的事业。日本历史学家伊豆夫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绵延14年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决定作用

——丁家栋《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外事之刺激”和“中国的反应”两个角度:分析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近代中国重大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罗斯福、斯大林、伊豆夫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形成何种共识?结合所学指出抗战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与世界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

2018-02-24更新 | 1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材料二   1958年8月23日榜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万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命令福建前线部队完全停止对金门的炮击行动,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三   陈云林率领的海协会协商代表团抵达台湾,这是1949年后大陆授权团体最高负责人第一次访问台湾,到达台湾后他深情地说:“……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汪辜两位前辈孜孜以求……终未成愿,如今两位老人已经乘鹤西去,但是他们在九泉之下,如果能够知道我们今天这种场景,一定会非常欣慰。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材料五   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全面启动,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60年隔海相望不相通,终成记忆。“两岸直航代表的意义就是两岸不再对立,以和解取代冲突”。“直航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新动力”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于2008年12月23日晚7时许抵达台北木栅动物园正式安家,这更给两岸关系增添了和平友好的气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史上台湾是怎样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哪一重大事件结束了这一局面?

(2)据材料二,归纳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

(3)材料三中的汪辜两位前辈生前为促进两岸统一作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4)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018-10-15更新 | 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年,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国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各民族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摘编自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材料二   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权,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摘自《胡锦涛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


(1)依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年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
2021-05-01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