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85088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政治“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的具体表现,并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制度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良好的制度设计留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9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曾派使臣随商船前往中国,并致信中国皇帝。不幸,船队到好望角时遇难,又遭遇葡萄牙舰队袭击,最终全部覆没,信件并未送到。以下节选自该信:

“持此信致陛下之吾国忠实臣民里查·阿伦及托马斯·布罗菲尔德,系我英格兰王国伦敦城之商人。彼等坚决恳求吾人准许彼等取海道前往贵国贸易。盖贵国治理坚固而贤明,其声誉传遍天下,是以此等我臣民不仅欲参见陛下,且愿于彼等身居贵国期间,遵循贵国之法令。……今求至尊之陛下,凡我国人来贵国某处、某港、某地、某镇或某城贸易时,务请赐以自由出入之权,与其他国人在贵国贸易所享受者,一无差等。则吾人在他方面不独对于陛下尽具事上国之道,且为我两国国君及臣民之互爱与贸易起见,愿对于贵国人民之入境贸易者,到处予以自由,加以保护(如陛下以为善者)。”

——据萧致中《西风拂夕阳: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

材料二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这是历史上英国君主对中国的第一次国事访问。……中英双方交换了有纪念意义的礼品。……女王还把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当年写给明朝万历皇帝的一封信(当时未能送达)作为礼物当面赠送李主席(注:李先念主席),以示中英两国的传统友谊。

——据时任中国外交部长助理唐龙彬《忆英国女王第一次访华》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王致信中国的目的,并比较当时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的背景,并分析其赠送书信传递了哪些信息。
2020-05-07更新 | 9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黄河从古至春秋时代就一直在今天华北平原一带不断演出“龙摆尾”的话剧。频繁的改道,泛滥形成大片的黄土原野为旱作农业提供了广袤肥沃而松软的土地,这一地带的气候也颇有规律.雨季正好在农作物的生长期。于是,适宜黄土带生长、成熟期短又易于保存的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既经历了自身长期的发展演变,又充分吸收了周围地带的文化精华,终于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主流。
材料二 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关中,向东可以达到豫东。在河洛文化圈内,不仅有丰富的五帝传说和遗迹,而且还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国都。在这一历史阶段,出现了父传子家天下的政权体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家机构,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文字,科学技术、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飞速发展,划时代的青铜文化闻名中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哲理丰富的《易经》等许多不朽之作。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学派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河洛地区一齐涌向社会,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河洛文化为黄河文明充实了内容,输入了新鲜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亚洲的东方,不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望尘莫及,即使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河文明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主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战国时期河洛文化在政治制度、农业工具技术和思想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2011-05-24更新 | 6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到清朝后期,当西方国家再一次回到民主制的时候,我们的老大帝国已经落后西方国家很多了,甚至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有识之士敏感地觉察到这将是“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处于这场变局中的许多人以为必须全盘西化,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才能救中国,却不料历史的演进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中西民主制度在这场持续近百年的历史变局中第二次分野。这一次分野,中国选择了民主制度,但中国所选择的民主不同于西方的民主。
——摘编自潘传表《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
材料二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这需要通过对社会机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具体深入的研究来说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序》
材料三   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在世界中是头一个强国,现在还不如殖民地,为什么从前的地位那么高,到了现在便一落千丈呢?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失去了民族精神。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精神。……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就是固有的知识也应该唤醒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恢复我一切国粹之后,还要去学欧美之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3也2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西民主制度第一次历史分野各自是如何实现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政治两次分野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中提到的“新陈代谢”实际上是指什么?请用史实说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恢复民族地位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提出这些主张后为此付出的努力。
2013-11-25更新 | 8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