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0 题号:8511883

千年前的发明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问题:
(1)材料中的“此法”是指哪一制度?创建于何时?
(2)你赞成“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吗?说明理由。
(3)为何“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

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分别说明两种制度的选官标准
(2)材料三、四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影响?
2019-12-09更新 | 1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020-02-11更新 | 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演化。

材料一   汉代选官“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程朱理学思潮的出现,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
(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2019-10-11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