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甲午中日战争 > 《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44 题号:8562827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历史上曾有三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第一次是1642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第二次是甲午占争后割让给日本,第三次是1949年蒋介石退踞台湾。

材料一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旧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问关不忍离。

——郑成功

材料二     施琅于康熙六年上疏康熙帝,提出“顺则抚之,逆则巢之”的抚剿并用方针。……施琅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在战略上,采取先取台湾门户澎湖,“以扼其喉,拊其背,使台湾不战自溃。……台湾人民象当年迎接郑成功一样,壶浆箪食以迎施琅。”     

     ——《施琅将军传》

1683年施琅作为清政府福建水师提督,率部向台湾进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在实现国家统一后,他又不失时机地提出将台湾纳入祖国版图,驻军守护,设官治理,徐图开发的正确主张,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后人永远不会忘记。去年是清政府统一台湾320周年,也是对这次统一进程做出过基大贡献的施琅诞辰382周年。“施琅与海峡两岸”研讨会在福建举行,来自香港、台湾以及全国各主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福建当地近百位有关清史及施琅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材料三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四       2005511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指出:“为了‘台独’而认同日本人,不仅扭曲了历史,也否定了台湾人,……既丢了根,又抛了本,所以是根本不对。”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作者在完成哪一重大活动后的心情?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施琅攻台成功的主要原因。此后清政府管理台湾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该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
(3)结合材料三、四,回答:丘逢甲《春愁》写于哪一年?(1)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危害?
9-10高一上·河北·期中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反映的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概括列强未能把近代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3)对于材料一,你有什么直接的感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你认为改变这一现状的出路是什么。

2017-10-14更新 | 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然而中国人民没有屈服。

请回答:
(1)依据上述三幅地图,写出战争最后签订的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的三个条约名称及时间?
(2)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什么?从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条约内容看这场战争有什么新的时代特点?
(3)三次侵华战争分别给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016-11-18更新 | 10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歌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后又是怎样解决的?
(2)诗歌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开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导致诗歌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
(4)诗歌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2019-11-15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