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经济体制改革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1 题号:860399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在解决战时共产主义的危机时,列宁指出:“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只有经过这种办法才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列宁深刻地阐明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须而且可能利用资本主义的“迂回”道路来发展社会主义。

材料二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着手,与新经济政策首先解决农民问题并无二致,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扫除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从农村开始,这是邓小平作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正是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才拉开了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摘编自曾长秋、王千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并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别产生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英国是19世纪上半期掀起工业化浪潮,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但是,两者的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是在经济系统内生地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的。戈尔巴乔夫仍然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作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

——人民网《全球工业化模式》

材料二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三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化动力和工业化道路两方面总结英美工业化模式与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苏联客观上带来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中苏问题的共同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

2018-10-24更新 | 8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8年的人民公社运动中,人民公社一般都在4000户以上,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社会基层组织。人民公社把原来经济条件好坏不等、贫富水平不一的社队合而为一,统一核算,大搞平均主义;通过收回自留地、家禽家畜、家庭副业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残余和扩大积累、建立社办企业,提高公有化程度;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大搞公共食堂。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中国处于并且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业人口比重大,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等等。新中国70年的实践表明,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生产落后的现实,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极大地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陈利根,龙开胜《新中国70年城乡土地制度演进逻辑、经验及改革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公社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共在土地政策上作出的调整并作出简要评价。
2022-02-02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并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6-11-27更新 | 3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