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明清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4 题号:865034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明朝初年无限制地滥发纸钞,导致通货膨胀,钞币贬值。到洪武末年,商贾做买卖皆以金银定价,不用纸钞。在民间白银货币化的推动之下,到万历年间,政府最终承认白银货币的合法地位,形成白银作为主币的货币形态。

白银货币化推动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白银货币化,将社会各阶层都卷入到市场之中。赋役的货币化,使农民把收获的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以换取白银向官府交纳。匠户以银代役,使工匠获得独立经营手工业的条件,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大批输往海外,产自日本和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促进了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摘编自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和影响。
【知识点】 明清的商业 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城市是皇权统治下的城市,皇帝意志以及行政权力的观念对城市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郡县治所和军事要塞。财政收支由政权把持,经济活动受到政权的主导和官僚阶层盘剥。商品经济的发展会使城市功能突破原有的分区,改变城市的阶级构成。晚明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工商业城镇,这对城市社会结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控制,中国古代的城市在向近代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以及对工商业缺少立法方面的保护,使得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缓慢,城市更多的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

——摘编自菅兵兵、葛华阳《明清城市结构初探》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既不起源于伯爵的城堡,也不起源于大教区管辖的中心。从地理位置上讲,它们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出现在封建关系最薄弱、封建统治鞭长莫及或权力真空的地带。所以在这些城市中……无法阻碍资本主义结构的潜组织因素的结合。在西欧封建社会远未衰落之际,就形成了城市自治,城市自治政府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城市有自行管理的行政官、有团体印章,有市政厅和钟塔。即使是封建税收,也是由城市政府来课税,领主不能直接征收。

——摘编自金观涛《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清时期城市结构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的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不同之处。
2023-02-24更新 | 3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盛行时之汴京市场形式已大改观:第一,随处皆有小卖行贩,交易并不限于市区。第二,随处街面,皆有商店酒楼旅舍瓦子(即戏场)之开设,场市分区之形式全不存在,第三,交市时间上之限制,亦不存在,每日自天未明至于深夜或竞通宵,皆有交市之行为。第四,商店之开设,交易之举行,虽脱离市区地域之限制,然常有多数同业商店及多数同业贾贩之交市,集合于特殊之街巷,或特殊便利之地点,称之为“行”或“市”。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三  (清前期)苏城机户(工场主)多雇人工织。机户靠手中的资本、生产资料购买劳动力(雇工),“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匠(雇工)“计日受值”或“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据《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四  清朝雍正帝时“因用兵西北,恐漏泄机密”,故设军机房,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清朝雍正帝说:“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规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鸦片战争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用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摘编——整理自赵尔撰《清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有何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汴京市场形式之大改观”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中国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现象?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在当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
2021-04-25更新 | 6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国家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定涉及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此区域自唐宋以后,在全国经济中逐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而到康、雍、乾时期,“本地(江浙地区)所产丰谷,不足供食用”,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二   下图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三   长江水系“外通大洋,内联深广腹地”,是连接内陆腹地和国际市场的枢纽;长三角城市群国际化程度高,在市场化为主导的企业合作、港口联盟、创新协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合作经验;长江文化异彩纷呈,自古以来开放进取,主动吸取优秀的外来文化,辐射内陆,走向海洋;改革开放后又率先实现从封闭型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时至今日,长江流域仍然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将发挥独特的优势作用。

——摘编自郁鸿胜《贯通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


(1)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江浙地区农业种植结构有何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长三角地区商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长三角地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举出近代史上江苏著名实业家两例。
(3)据材料三指出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长江流域的独特优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2021-01-29更新 | 2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