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 康梁维新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7 题号:8665286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化在艰难曲折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10年之后,开始出现民营新式企业。民营企业从1870年到1894年,共计有151家,总资本只有洋务企业的九分之一。1872年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丝厂,生丝行销欧美,获利颇丰。1894年,广东的机器缫丝业发展到88家。民营火柴厂、面粉厂、造纸厂、棉纺织厂则生产进口替代产品,仿制洋货,供应市场。在洋务运动期间(甲午战前),洋务企业居主导地位,民营企业的地位和影响都很低。

——整理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它(戊戌变法)既有反对清朝反动统治势力,推动社会前进的一面,又有企图阻止革命,防止旧的统治秩序彻底崩溃的一面。但在当时,革命运动的力量和影响还很微弱,戊戌变法在历史上实际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反动势力的对立物而不是革命的对立物,它所起的历史作用无疑是进步的。

——林华国《近代历史纵横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营新式企业的性质,并概括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启蒙角度简要分析维新思想起到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 康梁维新思想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1895年,严复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竭力鼓吹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和“西学”,……主张变法救亡。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他说:君主不是天生的“圣人”,天然的统治者,“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只是由于人民终日从事耕、织、工、贾“相生相养”的事,才“择其公且贤者”,立之为君。君主既然是共举出来的,也就有权废除他。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君主立宪制度。

——摘编白张克威《浅议严复的爱国民主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严复民主思想的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梁启超与严复所处的共同时局。
2019-08-20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群”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个体集合成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群分”

荀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善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1)材料一中,荀子以“义”而“群分”的主张属于哪派思想?他提出“群分”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群学”

《群学肆言》是严复于1896年开始翻译的西方社会学名著之一。此后几年,“群学”一词在进步思想界流行。梁启超曰:“善为群者,小而一地一事之法团,大而一国之议院,莫不行少数服从多数之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末“群学”流行的有利条件。“群学”流行对当时的救亡图存有何意义?

材料三   “群众”

“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1925年,“群众”的使用次数达到最高峰,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群众》周刊。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1919-1925年,哪些历史事件促使“群众”一词日益流行?“群众”一词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泛使用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材料四   “群聊”

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公众平台。QQ群的理念是群聚精彩,共享盛世。


(4)材料四中“群聊”时代到来的直接推动因素是什么?你认为“群聊”的交往方式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2019-09-04更新 | 10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思想家叶适)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二   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岂谓为荀学者,乃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一孔教以制天下!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等人及知识界力主“全盘西化”,否定传统文化,梁漱溟是不赞同的。他第一次在北大开课时便对“打倒孔家店”的学生说:“我此来除为释迦、孔子解释发挥外,更不做别的事。”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更是大胆地批评了新文化运动“向西走”的不对,公开声称要“向东走”。他称“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来得高妙”。他断言: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刘友梅《梁漱溟:世界文化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孔子时代的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叶适、谭嗣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及各自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胡适、梁漱溟文化主张的共同倾向。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2019-08-28更新 | 1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