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8690123

材料一   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殖民主义所实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一脉相承,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及背景,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民族等矛盾和问题激化裂变,成为法西斯反动政权的重要理论资源和行动纲领,挂制了社会主要舆论。

——摘编自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材料二   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据《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特定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对法西斯罪行深刻反思产生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 1931年9月18日,日本置华盛顿体系和“巴黎公约”于不顾,悍然对华发动了侵略战争,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下,短短三个月占领了东北全境。事变发生后,美国虽然不愿意放弃在华传统利益和“门户开放”政策,但是当时其严重经济危机影响了其外交,束缚了胡佛政府的手脚;二是美国政界中还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在东北有“特殊利益”,不便干预过多;三是美国在中国东北直接利益不大,美国与日本贸易额却不小,犯不着太和日本为难。因此,九一八事变后初期,美国“劝中国政府采取妥协步调”,不给日本民族主义煽动者以可乘之机,认为日本外相有可能实行“和解”外交。为此,美国姑息日本,迟迟不愿意采取行动。当国联就九一八事变探询美国态度时,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一方面表示愿与国联合作的诚意,另一方面对事件调查并未做出正面回答。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第五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后初期美国姑息日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后初期美国姑息日本的影响。
2020-02-20更新 | 1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关于二战时期的两幅漫画。

(1)据所学知识,指出图一中讽刺“公鸡”所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并简述其理由。
(2)据材料两幅漫画分析英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16-11-27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加以制裁。
1935—1936年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
1936—1939年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
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1938年9月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的苏台德割让给德国。


(1)根据材料,概括绥靖政策的基本内涵。

材料二: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给英国以沉重打击。1933年以后,英国经济开始复苏,1934年开始重整军备。面对德国的威胁,英国政府自觉软弱,又不肯大规模的扩军,便企图通过绥靖外交,弥补国防力量的不足。1936年,英国首相张伯伦表示:“我相信,通过运用小心谨慎的外交活动,我们可以防止战争,也许可以无限期地防止。”

1935年6月,英国同德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1936年,面对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英国反对采取对德制裁措施。德意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吞并奥地利,英国都予以容忍,慕尼黑会议是英国对德绥靖的顶点。

英国政府不肯全力重整军备,而把绥靖外交当作避免世界大战的有力手段。就这样,英国在军备十分不足的情况下被拖入了战争,并在战争中初期遭到了一连串的惨败。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上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推行绥靖外交的原因。
(3)根据材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绥靖政策”的影响。
2019-04-28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