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监察与谏议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86929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及评价古代监察制度。
【知识点】 监察与谏议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的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主要长官,御史中丞为副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政朝廷”。御史台之下辖有台院、殿院、察院。台院的御史官位仅为从六品,但其职掌是纠举百官,参与审判,对官员弹劾不必经御史台长官同意,有权直接向皇帝奏参,“…殿院殿中御史,从七品下,“掌殿廷供奉之仪,京殿诸州兵皆隶焉”。此外,还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巡视京城仓库和驻屯京师的诸卫及禁军,察院监察御史,正八品下,主管分察巡按州县,“知朝堂左右及百司纲目”。出巡时的声势相当显赫。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等法陆续规出台并录入《元典幸》。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率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元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对御史台负责,《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好邪“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

材料三1914年3月,(中华民国)大总统以教令39号颁布《平政院编制令》,设立平政院,直隶于大总统,察理行政官吏之违法不正行为,以平政院评事5人组织之庭行使审理权,置院长一人:…平政院内设肃政厅(负责对官吏进行的纠察弹劾),置肃政史:置都肃政史——人,指挥监督全厅事务:平政院庭长由平政院院长从平政院评事中提名,呈请大总统任命:平政院评事及肃政史由大总统选择任命;“…然平政院与肃政厅存在的时间较短,发挥作用有限,但却具有积极的意义。

—搞自赵颖《明末初监察制度初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监察体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民国初年监察体制的异同。

2018-10-11更新 | 8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2019-12-04更新 | 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朔二年(前127年)后,汉武帝出台了“推恩令”、“附益法”、“阿党法”等一系列措施,使各诸侯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在此基础上,对官吏的监察被提上议事日程。汉初,各地方不定期地派遣御史去监察。汉文帝时因御史失职不监,因而特派遣丞相出刺,并监察御史。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以后部刺史又改称为刺史。当时,中央政权的稳定还存在隐忧,如丞相权力过失;军权分散。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凡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设立刺史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2019-10-21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